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论文 查看内容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

2015-5-29 09:33|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8613| 评论: 0|原作者: 袁禾
摘要: 本文从“虚”与“实”的传统哲学、美学理念入手,分析论证了“虚”、“实”在舞蹈中的含义和体现,指出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对于舞蹈的情感表现和意境创造、对于促成舞蹈意象的圆融丰满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揭示了中国舞 ...


  四

  的确,“虚实相生”之空间表现,使中国艺术充满了灵性之美。而中国舞蹈的“虚实相生”不仅体现在手法上,也直接体现在动作中。舞蹈动作的“虚实”,是其运动过程中的重心变换,即在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不同幅度、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动作变化与连接。这是一种对“力”的把握能力和超越于常态的身体平衡能力。对于“力”的虚实,如果把握不当,就无法完成规定动作。所以舞蹈的运动是“力”的“虚实”的运用,也是“力”的“虚实”的极致,它表现着“虚实”在物质上的意义。而舞蹈之物质形体的“力”的虚实,直指“象”的丰满圆融,并最终落实为“意”的表达,落实为“情景交融”的意象,也即是说,舞蹈的“虚实相生”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和创作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表现情感,所谓“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洪昇)。

  毋庸赘言,舞蹈的情感表现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人们现实情感的提炼和艺术化,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不可径达的情,它超越了人类情感表现的普通形式,浑成虚涵,意象独出。其“思致微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标示着中国文艺所特有的情感——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那是一种通向“道”、通向无限宇宙的人生体验。

  “诗情”有它的达情方式,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7]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8]简言之,艺术之言情不可直白,所谓“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9]同时,“诗情”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情”,它是与“景”融会在一起的。正如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的那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所以,情与景的关系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10]

舞蹈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的特点。孟称舜云:“传情、写景犹易为工,妙在叙事中绘出情景,则非高手未能矣。”[11]孟氏认为,艺术的传情、写景、叙事三者中,前两者并不难,难的是在叙事中表现情景。这对于舞蹈、尤其是舞剧而言,尤为突出。

  一般说来,舞蹈不在小作品中叙事,即使有“事”要“叙”,通常也只作“情节”处理,因为舞蹈的长项在于“言情”。但对舞剧来说,“叙事”是不能免除的,无“事”则“剧”不成立。需要提醒的是,舞蹈的“叙事”不能是文学、戏剧似的“讲故事”,必须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谈绘画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矣。……或即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12]这段话对舞蹈的意象创造具有切实的理论指导意义。舞蹈,尤其是舞剧需要用“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手法对具体的“事”进行抽象处理,“抽取”出能够反映事件本质的几个矛盾“点”或重要环节,从“情”的角度予以表现,重在“陈情”,充分发挥舞蹈之长,利用人体动作在情感表现方面的直接性和强烈性的优势,完成对“剧”的演绎。例如改编于曹禺原作的舞剧《原野》就是一个例子。

  舞剧《原野》没有以讲述发生在金子身上的“故事”为立足点,而是抽取了原作中主要人物金子、仇虎、焦大星、焦母之间的情感关系来结构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并完成“剧”的“叙事”任务。该剧“以情陈事”的手法用得十分到位,其画龙点睛之笔是铅色方柱体木桩和白布鬼魅影像的使用,象征性极强。前者时而是铁轨枕木,时而是主人公心中的樊篱,时而是逃难中的黑树林,时而又是死亡之路;后者既是具体的焦阎王的幻影,又是观念中的魑魅魍魉。这种象征手法,亦虚亦实,亦实亦虚,既呈现了具体鲜明的视觉形象,“实”得可观可感,又提供了虚拟象征的想象空间,“虚”得深邃朦胧,营造出了丰满的“景随情至,情由景生”(黄图旛)的意象境界。

  舞蹈的“情”是“诗情”,很美。其情无论是浓烈的,清淡的,还是炽热的、冷酷的,都具备诗的品质,表现为超越时空的境界和韵致。舞蹈之体现“诗情”,关键在于把握好“景”,以身体呈现心灵的图画和诗意,展示其“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从而恰到好处地去体现“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

  注释:

  ①唐代的《叹百年》、五代的《折红莲》之用布景,在数千年的舞蹈历史中属少数情况,不能代表一般。而汉代百戏之用布景,是汉代崇尚“大”与“实”的审美文化的表现,亦属于另一个问题。

  ②参见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清]金丰《新镌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序》.

  [2][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

  [4]《淮南子·精神训》.

  [5][汉]贾谊《新书·道术》.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7、79.

  [7][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8][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9][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

  [10][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11][明清]孟称舜《智勘魔合罗》.

  [12][清]方士庶《天慵庵笔记》.
1234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