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上的那些经典剧目(一)

2014-9-5 11:26| 发布者: 舞色空空| 查看: 38233| 评论: 1
摘要: 本系列经典剧目为北舞古典舞系科研成果,原标题为《中国古典舞纲目》荷花舞,飞天,盗仙草,碧莲池畔,牧笛,东郭先生,刘海戏蟾,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鱼美人,蝶恋花,小刀会,湘江北去,梁山伯与祝英台.
编者按:本系列经典剧目为北舞古典舞系科研成果,原标题为《中国古典舞纲目》,很可惜的是,在历史的车轮下,湮灭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虽然经过舞院老师们的努力,也有许多资料不尽详细,我们中国舞蹈网编辑对于翔实这部分资料也做了一些努力,补充了一些资料,如有相关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本篇介绍:荷花舞,飞天,盗仙草,碧莲池畔,牧笛,东郭先生,刘海戏蟾,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鱼美人,蝶恋花,小刀会,湘江北去,梁山伯与祝英台

本次收录中国古典舞剧目180部,主要从建国后到迄今为止,半个世纪以来一个舞种剧目的发展流程。值得说明的是,该作品纲目择取的原则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一来看该剧目在当时年代里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或得到业内专家的普遍肯定;二来对待哪些在舞种语言上至今留有争议的剧目,虽承认是非常好的作品,但这次也做出了割爱;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舞剧发生了较大变革与长足发展,呈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采用中国古典舞语汇来进行创作的舞剧,但因这次事件仓促未进行收集,待以后一项课题来研究。

我们在收录过程中,采取了按照创作时间先后和舞蹈人数多少的方式来进行双项划分的。最后,要郑重提及的是那些由于编者的疏忽而这里遗漏了的剧目,我们再一次表示歉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就开始在中国戏曲宝库中不断汲取与摸索着,并认识到 戏曲舞蹈作为蕴涵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从而对戏曲舞蹈的历史沿革、艺术表现手法、动作结构特征、表演程式规律、民族审美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研究。探寻它从内涵到外延的形态是蕴藏着舞蹈艺术本体概念的重要提纯因素。在以戏曲为构建方法指导下,出现了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早期古典舞作品。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它们确实都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演痕迹。从创作来源上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为作品内容同戏曲题材同出一辙。从表现形式上看,在借鉴时去掉了戏曲中的唱、念,只保留着许多哑剧的手势和表演方式。孰不知,戏曲舞蹈那特有的哑剧手势和表演方式是由戏曲艺术的功能特性所决定的,戏曲舞蹈的哑剧成份是带有鲜明的程式化特点,在《宝莲灯》和《小刀会》中就较多的吸收了动作逆向起动的形态韵律。这种运动规律,在戏曲表演中表现为——人物道着“你来看那啊!”时不首先指着叫人去看的对象,而是先以相反的方向着手,然后才转到这一方来。在千变万化的动姿中蕴含着曲徊萦绕的弧线动态,例如在盘旋卧云扭麻花的姿态中,尽量强调身体的转折,使姿态富于变化的动感。这部分作品中大量借鉴了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程式,在继承其特有的功能形态时,还吸取了戏曲表演艺术中各种角色类型的性格特点和造型体态。然而对戏曲的被动式的照搬与依赖,使得古典舞剧目初期的发展缺少自身生成的独立价值,形成了呆板的单一创造模式。而这种模式就是以戏曲舞蹈的外在形式,来构成古典舞的表演动作语法,忽略了舞蹈本体性和系统性语汇、语境的独立性价值,特别是戏曲的“行当专属性”与“语言表述性”的特指而限制了舞蹈创作向更广阔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发展。这种模式使得舞蹈创作总想要寻觅用“舞”之地,而让这类以武生和青衣为创作基调的中国古典舞处于徘徊与守望之中。

001.《荷花舞》创作于 1952年 

视频: http://v.chinadance.cn/video/56750.html

编导:戴爱莲
作曲:刘炽、乔谷

[简介]女子群舞。戴爱莲编导,乔谷、刘炽作曲。此舞根据甘肃民间舞蹈"走花灯"重新创作。 "走花灯"是流行于陇东一带的秧歌"小场子",又名"磨影子"、"火盆架子"。演出时,由一名老汉领导一群儿童扮演踩灯,脚下套着灯盘,四周插上各色花杂,边唱边舞。1952年改排为《荷花灯》,删去了老头,儿童改成姑娘。次年,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改名为《荷花舞》。 


002.《飞 天》创作于 1953年

视频: http://v.chinadance.cn/video/56751.html
编导:戴爱莲 
作曲:刘行 
首演:资华筠、徐杰

[简介]女子双人舞《飞天》(Flying Apsaras)它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成功地运用了戏曲中的“长绸舞”,把它加工为独立的纯舞蹈艺术。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画的描摹再现,而是以绸带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跃的步伐……表现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寄予人类的希冀与向往。


003.《盗仙草》创作于 1954年 
编导:郑宝云、张春华
作曲:梁克祥
首演:孙玳璋、陈华、兰珩、郑宝云

[简介]取材于清朝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 金山寺僧法海嫉恨许仙与白素贞美满姻缘,警告许仙白为蛇妖所变。端阳节日,许听从法海之言,劝白饮雄黄酒,白现原形,许仙惊吓而死。白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遭鹤鹿二仙毫阻止,白素贞被打败,恰在此时,南极仙翁出于同情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根据民间传说和戏曲剧目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对源于戏曲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改造。《盗仙草》中的剑舞,有独舞,也有群舞,舞蹈编排丰富多变。


004.《碧莲池畔》创作于 1956年
编导:游惠海、孙天路
作曲:王一丁、东明
首演:汪曙云、兰珩、方柏年等

1957年中央实验歌剧院正在排练舞蹈《碧莲池畔》,准备参加入选节目的选拔。


005.《牧 笛》创作于 1956年
编导:栗承廉(1927年出生,舞蹈编导家

作曲:刘炽

首演:林阿梅、洗源


006.《东郭先生》创作于 1956年
编导:栗承廉
首演:唐满城、杨宗光、张佩苍


007.《刘海戏蟾》创作于 1956年
编导:王萍、傅兆先
作曲:石坡
首演:林阿梅、梁惠敏等

刘海戏蟾是民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刘海少年时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便赶快上前为之包扎伤口,蟾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与刘海成婚生子,妻子能口吐金钱和元宝。该舞蹈与《盗仙草》、《碧莲池畔》一同,被称为新中国民族舞蹈初期的“头三脚”而引起关注。


008.《春江花月夜》创作于 1957年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2842.html
编导:栗承廉
音乐:根据同名民族乐曲改编
首演:陈爱莲


009.《宝莲灯》创作于 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编导班学生毕业实习作品。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56747.html

编导:李少春、李仲林、黄伯寿
艺术指导:苏联艺术家--查普林
作曲:张肖虎
首演:赵青、傅兆先、刘德康 、 孙天路、方伯平、陈华等

[简介]本剧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期编导班学员李仲林、黄伯寿的毕业习作。导师为苏联专家查普林和京剧名家李少春。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先后赴朝鲜、苏联和香港(艺术节)演出。1959年本剧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剧片。在舞剧《宝莲灯》的艺术创作中,较好地解决了运用民族传统的舞蹈技艺结构成为新的舞剧篇章的繁难问题。从群众熟悉的民间传说题材入手,来进行舞剧的建树工作;从传统戏曲的基础之上来发展新的民族形式的舞剧。该舞蹈标志中国舞剧的初步建立和成型期的开始。


010.《鱼美人》创作于 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集体创作。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8395.html
编剧:李承祥、王世琦、栗承廉等
艺术指导:[前苏联]彼.安.古雪夫
作曲:吴祖强、杜鸣心
首演:陈爱莲、陈泽美、陈铭琦、王赓尧等

本剧根据民间传说创作,是借鉴古典芭蕾结构形式表现中国神话故事题材的一次重要尝试。舞剧通过大海的公主鱼美人与青年猎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善良与邪恶的斗争并终将取得胜利的主题。舞剧《鱼美人》广泛吸收中国民间舞蹈素材,在表现方法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所创新。它的创作经验对以后中国舞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剧中一些片断,如《珊瑚舞》、《蛇舞》等经常作为歌舞晚会的节目单独演出。该舞蹈标志着我国舞剧创作的一个新的进步。



011.《蝶恋花》创作于 1959年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56749.html
编剧:陈果、陈湘如、庞志阳
编导:李秋汉、庞志阳、门文元
首演:白淑妹、门文元等

[简介]依据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意境和杨开慧烈士的事迹创作而成。舞剧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现实与理想,天上与人间结合得较好。舞蹈语汇有创新和发展,较成功地运用了湖南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舞蹈编排上细腻、准确。月宫一段尤为动人,群仙起舞慰忠魂,嫦娥为之舒广袖,天地之间,浑然一体,光辉夺目,使观众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音乐,运用湖南民歌、花鼓戏等音调因素,提炼出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起到了塑造人物,烘托、显示剧情的作用。

012.《小刀会》创作于 1959年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56748.html
编导:张拓、白水、仲林、舒巧、李群等
作曲:商易
首演:舒巧、陈建民、叶银章、仲林等

[简介]舞剧分“起义”、“胜利”、“抗议”、“夜袭”、“求援”、“突围”、“决战”等七场,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中叶发生在上海地区的“小刀会”农民起义的战斗历程,讴歌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的奋斗精神。该舞剧结构具有中国章回小说传统元素,舞蹈语言以中国古典舞语言为主体,辅以江南地域特色的民间舞加以穿插,营造情景、强化个性、渲染色彩。剧中多段独舞、双人舞也颇具特色,而“弓舞”、“大鼓凉舞”、“倒花兰”、“盾牌舞”、“小刀舞”等群舞,更堪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舞段。音乐创造了“主题贯穿发展和曲牌联接相结合”的样式,音乐素材大多取自中国戏曲音乐和江南民间音乐,剧中不论戏剧性音乐,还是色彩性音乐,尤其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都十分鲜明。该舞台美术也有独到之处,黄浦江水波荡漾动感场景,采用的新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 

013.《湘江北去》创作于 1962年
编导:胡果刚、张文明、薛天、苏凤竹、夏静寒
作曲:时乐蒙、陆原、张赫
首演:于增相、刘英等

014.《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 1962年

视频http://v.chinadance.cn/video/2897.html
编导:赵青、刘德康
音乐:根据何占豪、陈钢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

[简介]该剧根据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从开场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对同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友谊。离别时刻两人依依不舍之情,并为结尾的“化蝶”铺下了呼应之笔。梁山伯祝英台再次相会。祝英台已还女儿妆,两人翩翩起舞,如胶似漆,定下爱的情约。突然,音乐急聚变化,预示了粱、祝“婚变”的不祥之兆。舞蹈以大幅度带着强度和力度的动作表达他们的内心反抗和压抑,终于,在强大的封建宗法礼教面前,他们无奈分离。梁山伯满怀悲愤徇情而死。祝英台得知内心悲痛不已。满怀深情和巨大的激情,用长袖如瀑布飞溅般的舞蹈展现出来,表现了人物痛不欲生的情感。对封建礼教进行宁死不屈的的反抗。结尾漫山遍野的彩蝶飞舞表现了粱、祝脱离了人世获得了自由和爱情的美好憧憬。编导以芭蕾的形式将音乐作品的内蕴转化为舞蹈艺术形象,以概括性的语言交代情节,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在探索舞剧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创造性意义。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gzyxwd

能否试着创作一下唐鼎盛时期的《羽棠霓衣舞》。

2014-9-16 09:39 引用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