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鉴赏 查看内容

刘岩金奖古典舞蹈《胭脂扣》:这个舞者,无人能比!

2015-6-17 08:51|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16696| 评论: 0
摘要: 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 ...





精品女子古典舞《胭脂扣》
舞者:刘岩
编导:张云峰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舞蹈《胭脂扣》是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它将跨舞种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民族舞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种新的创编方式令此作品非常新颖。其中的主旨——“悲”的情绪表现在舞蹈独特的民族舞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强烈的音律情感变化、舞蹈夸张的行走动作、舞蹈强—弱—弱的音乐变化及舞蹈着装的旗袍服装等方面。通过这样新的创编方式和表演形式使舞蹈《胭脂扣》中“悲”的色彩显得更加浓厚,耐人寻味。


  【关键词】《胭脂扣》 民族舞 悲 舞种创新

  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

  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舞者用伸手期盼和凝视远方的造型,以表现她回到阳间寻找到爱人的场面。最后,以一个快步上前追赶和抚胸下胸腰的动作,表达出她无限的遗恨和悲伤,舞蹈结束定型在一个风格独特的“见人不见头”站立姿势造型上。


  二、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

  (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
  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三个段落都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第一段是选自《花样年华》,这首曲子的特点是3/4拍,节奏明显富有“强—弱—弱”感觉,令舞蹈中的动作更加流畅,也能将一个风尘女子的娇媚和万千风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反映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渴望。第二段是选自一段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音乐,通过开始的几个钢琴和弦强音,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变,过去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了,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和残酷。最后通过一连串的钢琴爬音来表现如花与陈振邦双双选择殉情后,女主人公在黄泉焦急地寻找和等候爱人的场面。第三段是选自歌曲《葬心》,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凄美爱情歌曲,歌曲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忧伤,能够把观众的情绪也一起带入30年代。

  三段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节奏,节奏又直接制约着舞蹈的体动节奏。但体动节奏并不一定直接对应音乐节奏,有时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有时则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此作品是一个抒情性的舞蹈,表达女主人公的悲伤,要求舞者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与情感相关,但情感的变化其实是由体态节奏的改变来体现的。

  (二)舞蹈《胭脂扣》的动作特点
  舞蹈《胭脂扣》中动作特点包括三种基本形态。
  1.表情性动作(亦称抒情性动作),这类动作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类动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类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只能表达、描述人物的情绪、感情状态,而不能说明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

  2.表意性动作(亦称叙事性动作),这类动作是展示人物行为目的和事件具体内容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具有现实生活中生活动作的明显痕迹。

  3.装饰性动作(亦称陪衬性动作),这类动作是一种辅助性动作,类似于音乐中乐曲的伴奏部分或装饰音,在舞蹈中起烘托气氛、装饰陪衬、连接转换等作用。

  舞蹈《胭脂扣》中的动作一反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模式,大胆开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动作,并在舞蹈中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舞蹈动作特点追求简洁、舒展、对比、匀称、衬托、连贯、变化,舞蹈中更多的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衔接转换,让人感觉是在节奏启发下,自由地产生舞蹈动作。其中通过简单又极富有表现力的“寻找中的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舞蹈中大量运用到的旋转也有别于以往旋转的标准模式,而是在里面加入了夸张的踢腿、甩手和跳跃等动作,从而让观众透过舞蹈看到剧中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宣泄。舞蹈的高潮中,舞者用高难度的控腿动作造型亮相,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造型亮相的静正是“静中寓动”,带给观众对人物、情节的无限丰富的联想。这样的表演不仅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野。


  三、舞蹈《胭脂扣》中“悲”之因素

  (一)舞蹈《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坎坷人生命运

  十里洋场,霞飞路,一派上世纪30年代时光与爱情的韵味。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在不得已的今生中,想要维系美满是进退两难的。《胭脂扣》中女主人公如花的命运可谓是充满坎坷,悲凄交加。

  首先两人的身份悬殊。一个是头牌名妓,一个是富家少爷,封建传统的礼教是不允许一位风尘女子走进庄严的深墙大院的,这在当时是很受嘲笑和忌讳的。如花诚心拜访陈家却被拒之千里,原因是如花出身卑微。如花卑微的出身便为今后的悲剧种下苦果,这也是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注定了此故事的悲剧性。   如花和十二少同居后,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可经济拮据,眼看两人的好景不长了,于是如花选择殉情,希望能在阴间续写前缘。这样极端的选择透露出如花对十二少深厚的爱,却注定要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结果更是悲哀的,两人殉情后,如花死去十二少活着,两人阴阳相隔。痴情的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最后上阳间寻找,找到的却是淡忘了往事的衰老十二少。如花用尽所有的爱和生命想换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只是她的所有付出变成枉费,所有的努力仍敌不过现实的大笔一挥。如此悲惨的结局让如花的命运画上了悲伤的句号。

  (二)舞蹈《胭脂扣》把民族舞与当代舞进行编创交融来表现“悲”,充分渲染了“悲”的情绪
  舞蹈《胭脂扣》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舞作品,而又在舞蹈中又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些元素包含了一些当代舞的元素。通过民族舞与当代舞的编创规律、表演规律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表演形式。

  今天,各类舞蹈艺术在发展中必然要“博采众长”,吸取其他舞种的特点,相互包容渗透,取长补短,以丰富自身的艺术手段,达到扩展表现领域,形成以舞蹈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舞蹈《胭脂扣》是吸收和借鉴了民族舞和当代舞的表演形式,把民族舞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与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相结合,最终展示出一个情感丰富、善于抒情、浪漫夸张的舞蹈作品。

  这样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是舞蹈《胭脂扣》的情感表达依据,它将舞蹈的情感“悲”的情绪以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变形、虚拟、写意等舞姿和造型手段来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利用了舞蹈的抒情性手法,将一个出身卑微、又追崇理想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风尘女子形象,通过夸张、变形、升华等艺术方法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特殊的舞蹈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同身受地体验出女主人公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三)舞蹈《胭脂扣》抒情性的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悲”主题性
  按风格来讲,舞蹈《胭脂扣》是属于民族舞与当代舞结合的产物。作品具有民族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又具有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这样的“舞种渗透”作品,更强调的是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抒情性。

  该作品始终贯穿其中的主题是“悲”,有意淡化故事中的叙事性情节,突出抒情性舞蹈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和当代舞形式挖掘到极致。创作中在展示传统民族舞动作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民族民间新舞蹈动态语汇。该舞蹈在追求展示民族传统舞蹈语汇动作形式美的同时,也不忘它的时代走向与现代情感的表达。例如《胭脂扣》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在“寻找中的行走”这一动作基本舞步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而来的,打破了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态模式,把比民族舞更自由、连贯、始料不及的动作穿插在舞蹈里面,这更有利于表明女主人公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舞蹈高潮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时刻,当代舞的“手舞”与“足蹈”已经是一种必须使用的言说方式,舞者用剧烈的身体颤动和脚下“欲乱不能”的步伐来表现她的痛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观众对“悲”的理解。这样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更准确、生动、通俗地表现出了舞蹈的悲伤情感。

  (四)舞蹈《胭脂扣》的服装表现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能扣动观众的心弦
  伴随着电影《胭脂扣》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走入观众视野的,是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给人的感觉是一段难以忘却不断纠葛的心头之梦。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衣着特点是电影《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写照。舞蹈《胭脂扣》中舞者所穿服装是精美的旗袍,颜色艳红、腰身合体,开衩较高、无袖。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也只有旗袍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特有的忧伤与情绪。舞蹈《胭脂扣》中服装运用旗袍的目的亦是当观众第一眼看见旗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时间和空间概念缩短,陪同舞者一起回到故事发生的30年代,这样就能与舞蹈“悲”的主题情感发生共鸣。

  (五)舞蹈《胭脂扣》中音律情感表现既悲伤又遗恨,充分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悲惨人生
  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舞蹈中三段不同的音乐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都是围绕舞蹈的主题“悲”呈逐次递进状态,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第一段音乐《花样年华》以平稳的3/4拍,把舞蹈有节奏、流动地推向舞台。继续发展动作,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融合下,舞蹈的体动节奏把“动与静”“刚与柔”“放与收”等动作对立统一。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叙述着女主人公的前半生浮华。第二段音乐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开始的几个钢琴强音就转变了第一段音乐的叙述风格,用强音表现舞蹈情感将要开始转变,这样的变奏展示舞蹈进一步发展有很好的对比效果。在变奏后,借用流动的钢琴声和不协和的小提琴声,讲述着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第三段音乐是歌曲《葬心》,用婉转的旋律、悲伤的唱腔和凄美的歌词诠释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最后挣扎,音乐渐弱时,带走的是无限的悲伤和遗恨。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编.文舞相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舞咏菁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金秋,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薛天,陈冲,胡雁亭,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6]赵兰.旋转舞台上翱翔——舞蹈艺术解读[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7]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欣赏[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王次炤.音乐美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欧建平.现代舞欣赏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11]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2]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3]朱天伟.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14]孔繁洲,张鹿樵.中国艺术歌曲100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


















12下一页

扯蛋

难过
1

支持

鲜花

超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