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辉煌60年·新疆文艺繁荣发展:回眸《顶碗舞》翩跹数十载的爱与梦

2015-3-19 09:09|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4943|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60年的耕耘,在新疆这片文化艺术的沃土上,积淀下了多少宝贵的艺术财富,熔铸了这片土地的神奇,熔铸了艺术大师们的心血和对艺术的真诚。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记者极富诗意的文字和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去回首 ...
编者按:60年的耕耘,在新疆这片文化艺术的沃土上,积淀下了多少宝贵的艺术财富,熔铸了这片土地的神奇,熔铸了艺术大师们的心血和对艺术的真诚。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记者极富诗意的文字和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去回首一支舞《顶碗舞》的诞生、发展乃至辉煌,去品味舞蹈家海力且木·斯迪克因着打造这支舞走过的不凡的艺术人生路,在舞与人的交融中,在人与舞的相互成就中,去领略新疆文化艺术独有的魅力,去感受新疆文化艺术因着不断地吸收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由此,我们的目光可以望得更远更深沉……

亚心网讯(记者吴美漩)红裙、瓷碗、黑发辫,悠扬的乐声中,姑娘们端庄美丽的舞姿在眼底“生长”……如果一定要选一支舞蹈概括新疆舞的柔美,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它。《顶碗舞》,源于盘子舞,从库车、喀什、伊犁等地流传而来,直至今日,仍以其专用的曲调、动感的节奏、高难度的表演吸引着人,当舞者快速旋转时,观众甚至可以看到碗中溅出的水花。那应该是最动人心魄的一节了,在那里,我们和舞者和艺术相遇,愿意停下来,回头品味这支传奇的舞蹈和与舞蹈结缘的人生。


《顶碗舞》的诞生

2015年年初的一天,《顶碗舞》的编创者海力且木·斯迪克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选秀节目。节目中,一个来自内蒙古的3岁小孩顶着3个碗演出,蹒跚的脚步、稚嫩的童颜,这镜头,立刻让她回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那段苦练杂技的岁月,眼泪随即夺眶而出。

《顶碗舞》的诞生要从这里说起。曾任文化部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第一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海力且木·斯迪克,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她的家人中,有的精通音律,有的曾是杂技演员。在海力且木·斯迪克很小的时候,她就看见奶奶可以一手弹都它尔,一手打手鼓,甚至可以顶着碗在桌子上跳舞。

“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啊!”海力且木·斯迪克小小的心底埋下了艺术的种子。4岁时,她便迫不及待地跟着身为著名杂技演员的父亲学习杂技。翻跟头、走高跷、顶大碗,海力且木·斯迪克苦练杂技技艺,终于在她6岁时,可以登台演出,而这一演就演到了她11岁。

12岁时,由于长期坚持艺术训练、表演,海力且木·斯迪克出落成一个功底很好、外貌气质与众不同的姑娘,顺利考取了新疆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跟随有着“新疆第一舞人”美誉的康巴尔汗·艾买提学习舞蹈。“那时,康巴尔汗老师年轻漂亮,丰富的留学经历使她的教学思路很开阔。学生们都喜欢她,很愿意跟她学舞蹈。她一星期上两三次课,每次上课只教授一两个舞蹈动作。当时就觉得老师跳得太美了,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像在说话,在表达特定的感情和意义,让人身心愉悦。”海力且木·斯迪克说,她用心感受着老师舞蹈中的举手投足,并加以模仿,很快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就这样,1962年8月,海力且木·斯迪克作为新疆艺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毕业,顺利进入了新疆歌舞团,逐渐成为民族舞蹈界一颗光芒初绽的新星。1979年,她的表演在全国文艺调演中脱颖而出,时任国家领导人的王震赞曰“看到了当年的康巴尔汗”。1981年,她参加拍摄维吾尔族古典名著《艾力甫与赛乃姆》、《不当演员的姑娘》等影片,惊艳戛纳电影节。1983年,她在新疆成功举办了个人独舞晚会。晚会上,她一个人表演了12支舞蹈,包括《顶碗舞》。


20世纪80年代,海力且木·斯迪克创编《顶碗舞》,主要受到老师康巴尔汗·艾买提的《盘子舞》的启发。《盘子舞》最早产生于新疆的库车县。这个舞蹈带有杂技色彩,表演难度较高。以前,往往仅由一两个能掌握技巧的艺人表演。表演者头顶小碗,手持小碟和筷子边打节奏边舞蹈,以脖、颈、肩和脚步的舞动,保持身体的平衡。但解放后,由于舞蹈没有固定的内容,虽然曾数次被搬上舞台,立意却多为民族民间舞和技巧的展示,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1950年,康巴尔汗·艾买提在中南海演出《盘子舞》的时候,头顶3个碗,手上是拿着筷子去敲击盘子。后来,海力且木·斯迪克将它发展为顶4个碗,并用手上的顶针去敲击小碟,这样,《顶碗舞》的雏形就诞生了。同时,海力且木·斯迪克又为《顶碗舞》做了一些符合人物情绪的动作变化,使得《顶碗舞》得以脱颖而出,不仅看上去舒展大方,而且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雍容的华美。但任何艺术作品都要经过时间的打磨,这仅仅是个开始。


传承《顶碗舞》

在创编了《顶碗舞》后,海力且木·斯迪克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新疆艺术学校没有《顶碗舞》这样的课程,专业中也没有“顶碗”的项目。她说:“《顶碗舞》不是我的,是一个民族的,我们不要把它藏起来,不要让后代人丢失这样的艺术精品。”那时,在她的脑海里一个想法开始生根,那就是要让《顶碗舞》正式进入教育课程,能够实现规范化的教授。

为什么一定要实现规范化的教授,海力且木·斯迪克解释说,新疆各民族舞蹈的发展和繁荣依靠专业的舞蹈人才,而专业的舞蹈人才必须加以针对性的、规范性的培养才能出来。

很快,在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海力且木·斯迪克为这个想法提交了提案。批准后,从1991年开始,海力且木·斯迪克为这一提案,开设了3个舞蹈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跳《顶碗舞》的优秀舞蹈人才。

但这其中的20多个年头实在漫长,漫长到海力且木·斯迪克时常寝食难安。因为,每天她不仅要一点点打磨《顶碗舞》这块“璞玉”,她还要打磨、历练那些初出茅庐的学生,而学生和《顶碗舞》之间又是一重磨合的考验。因为跳《顶碗舞》,并不是让演员仅仅顶着碗不让它掉,也不是顶着碗走来走去,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性,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这需要演员长期的耐心苦练,使得碗最终可以像她们身体的一部分那样运转自如。

还记得1998年,海力且木·斯迪克带领第二个舞蹈班的学生,参加首届中国“荷花杯”舞蹈大赛。准备晚、赛期紧,学生只好吃饭的时候也顶碗,坐车的时候也顶碗,学校里平时走动起来也顶着碗,有时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一些学生忍受不了了,又气恼又哭鼻子,写信给家里抱怨道:“我的头皮都掉下来了!”家长看到信十分心疼,打电话给海力且木·斯迪克说,他们就这一个闺女,疼都疼不过来等等。但海力且木·斯迪克只是答道:“你就这一个闺女,那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