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八讲 第一节 当代芭蕾

2015-3-11 10:51|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18147| 评论: 0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第八讲 第一节 当代芭蕾
西方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八讲   第一节  当代芭蕾

⒈来龙去脉(1977~  )

当代芭蕾深受1970年代“知识爆炸”、90年代“冷战”结束的影响,美学特征是将古典芭蕾的条件、能力、技术和流畅同现代舞的时代、个性、开放和原创完美地融为一体;训练方法是在古典芭蕾的基础上,融合玛莎·格莱姆和默斯·堪宁汉的两大现代舞体系,因此,当代芭蕾舞团的每日训练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每周一、三、五上芭蕾基训,二、四、六上现代舞基训;第二种是每天的基训课已将芭蕾和现代舞融为一体;第三种是只上经过改良和发展的芭蕾课,但目的已不再是风格性的训练,而是保持身体的各种能力和充分地“热身”;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则不仅自己动手创作,而且聘请现代舞的编导家来跨行创作,由此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大融合时期。

这个时期的第一阶段脱颖而出了五大巨擎——捷克人J.基里安、美国人W.福赛斯和J.诺伊梅尔、瑞典人M.埃克、英国人C.布鲁斯,而第二阶段则出现了西班牙人N.杜阿托、英国人D.宾特利、俄国人B.艾夫曼。 


⒉名家青史

伊日·基里安捷克芭蕾编导大师、当代芭蕾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47年,他生于布拉格,早年在布拉格舞蹈学院学舞,后获奖学金前往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深造,1968年加盟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随后开始编舞;1975年出任荷兰舞蹈剧院的艺术总监,从此将自己和该团一道推上了“当代芭蕾”之颠;1999年以驻团编导家和艺术顾问的身份退居二线,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从师编舞。作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最为多产,也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芭蕾编导家,他先后创作了大批的上乘之作——《升华之夜》(1975)、《D调交响曲》、(1976)、《小交响曲》、《赞美诗交响曲》(均为1978)、《梦幻之舞》(1979)、《士兵弥撒》(1980)、《被遗忘的土地》、《流浪者》(均为1981)、《婚礼》(1982)、《跺地起舞》、《梦幻时光》、《被淹没的教堂》、《躯干》(均为1983)、《顽童惊梦》(1984)、(1984)、《无声的呐喊》、《六支舞》、《士兵的故事》(均为1986)、《不再儿戏》、《月娘》(均为1988)、《天使下凡》(1989)、《萨拉班德》、《甜美的梦》(均为1990)、《归去来兮》、《朦胧的诱惑》(均为1991)、《靛蓝色玫瑰》(1999)等等,其中有不少作品被40多个舞团搬上了国际舞台,并且通过音像制品广为流传,成为各国舞蹈家和普通观众百看不厌、津津乐道的真正精品。与W.福赛斯截然不同,基里安的作品在动作风格上相当折中,既不前卫,也不激进,而是善于将主张唯美和畅若流水的古典芭蕾与夸张变形和抑扬顿挫的现代舞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同时,又在作品的核心处燃烧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更随时迸发出浓郁的幽默感。基里安的贡献还在于,他为世界级舞团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结构:荷兰舞蹈剧院包括了三个下属舞团,其中的一团是剧院的主体,集中了全体风华正茂的舞蹈表演家,并代表着整个舞蹈剧院的最佳阵容;二团是专门为附属舞校优秀毕业生组建的实习演出团,并为他们走向成熟后进入一团提供必要的过渡;三团则是专为5位进入不惑之年的舞蹈表演家创立的小型演出团,作品由基里安本人和世界各地富有创意的编导家根据演员的具体状况量身定作,或通过购买演出版权的形式,确保这些舞蹈家能够有扬长避短的作品可跳。三团的设立为那些表演经验丰富、表演欲望强烈,但体力则大不如前的优秀中年舞蹈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舞台,充分体现出当代编导家对人性的莫大关怀。

威廉·福赛斯是美国芭蕾编导大师、当代芭蕾第一阶段另一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49年生于纽约,1971年在纽约加盟乔弗雷芭蕾舞团,1973年前往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跳舞,并同时开始创作,1976年编导的处女作《乌尔里奇特》和《达芙妮丝与克洛埃》可谓一鸣惊人,由此在该团赢得驻团编导职位,推出的作品《加里略的梦》(1978)、《事件》、《俄耳甫斯》、《时光的循环》(均为1979),更迸发出随后贯穿了他整个舞蹈生涯的那种随时标新立异和让人防不胜防的巨大原创能力。1980年,羽毛丰满的他离开了斯图加特,在欧洲各地开始了为期四年的自由身编舞生涯。1984年,他同时出任了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并于五年后兼任该团的行政经理的要职,开始在更高的层面上创作-管理齐头并进,被誉为“欧洲当代芭蕾的神童”。作为新一代的编导家,福赛斯对流行文化可谓情有独钟,先后推出的经典作品中,有不少重头节目均属于此类,如《爱之歌》(1979)、《说声再见》(1980)、《走》(1983)、《人工制品》(1984)等等。1984年,他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步作文》。舞蹈中,“软度”和“开度”出色的女演员成了福赛斯手中搓揉自如的橡皮泥,其关节腔中的活动范围通过夸张、延伸、扭曲、紧张等各种方式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四肢在剧烈的扭动和变形中由恐惧达到了绝望甚至癫狂,爆发力和脚尖技术趋于登峰造极的境地,而整个肢体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结果是在最古典的芭蕾语汇中,开掘出了最新鲜的可能性来。在演出方式上,这个作品再次嘲弄了传统的清规戒律:舞者们时而一本正经地手舞足蹈,时而又因突如其来的音乐中断而走下舞台。这种貌似偶然的“解构”与为所欲为的“重构”等当代的演出方式,对于当代芭蕾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可谓又一次严峻的挑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种前卫主义的实验和挑战对于当代文化的推进,要远远超过“浪漫”和“古典”芭蕾的唯美主义陶冶和愉悦。1986年,他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巨星S.吉扬度身创作了发聋振聩、撼人心魄的力作《多少悬在半空中》,这个作品以此起彼伏的舞台调度、交叉错落的队形穿插、心神不定的肢体表情和变幻莫测的动作方向,更有吉扬特有的那种超极限的肢体动作,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物质生活日趋富足却日益缺乏安全感的今天,当代人即使是脚踏在地面上,心,也多少是悬在半空中的。舞蹈中,类似轧钢厂里的那种金属撞击迸发出来的刺耳声音,代表着当代社会强大的张力和快速的节奏,以某种摧枯拉朽式的强制性,肢解和重铸着舞者与观众双方的灵魂、肉体和神经。这种作品虽然主体严肃,甚至气氛压抑,但其超强度的动作张力依然备受各地观众欢迎,更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著名芭团的保留剧目。

约翰·诺伊梅尔也是一位长期工作于德国的美国芭蕾编导大师,同属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1942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早年在家乡初学舞蹈和杂技,于芝加哥马奎特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戏剧研究学士课程期间,曾在戏剧系主任J.沃尔什神父教导下学舞,并加盟“先锋派舞蹈之母”S.席勒的舞团演出,立即被舞评家誉为“后生可畏”的男孩儿。20岁那年,他开始尝试编舞。在席勒的鼓励下,他前往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和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随名师深造,同时学习戏剧理论与表演。1963年,他因才华横溢而进入黄金时期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现代芭蕾大师J.克兰科手下作了六年演员,不仅晋升为主演,而且在“诺维尔学会”初试编导锋芒,因备受褒奖而正式走上了编导之路。1969年,他出任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团长,四年后转而出任了汉堡芭蕾舞团团长,并稳坐钓鱼台至今,使该团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气魄最恢弘的芭蕾舞团”之一。30多年来,他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五条:建构一流的保留剧目、舞团、舞校和观众,并同时为其它舞团编舞:在剧目建设方面,他采用了散点式作法,不仅先后重编或复排了《希尔维娅》(在原作的名字后增加了副标题——一个神话主题的三首舞蹈诗,1997)、《天鹅湖》(易名为《类似〈天鹅湖〉那样的幻影》,1976)等浪漫、古典、现代三大时期的经典芭蕾舞剧代表作,而且根据莎翁戏剧创作了《罗米欧与朱丽叶》(1971)、《仲夏夜之梦》(1977)、《奥赛罗》(1985)、《哈姆雷特:多种内涵解读》(1976),根据文学、戏剧名著及历史传说改编了《唐璜》(1972)、《茶花女》(1978)、《亚瑟王传奇》(1982)、《欲望号街车》(1983)、《美狄亚》(1990)、《奥德赛》(1995)、《培尔·金特》(1989)、《水中仙女》(1994)等芭蕾舞剧,根据《圣经》故事创作了《约瑟夫传奇》(1977),根据艺术家生平事迹创作了《麦耶贝尔/舒曼组曲》(1974)、《瓦斯拉夫》(即尼金斯基,1979),根据马勒的交响曲编导了七部气势恢弘的交响芭蕾(1975~1994),根据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伯恩斯坦的音乐和德国艺术歌曲编导了《达芙妮与克洛埃》(1972)、《仙女之吻》(1972)、《春之祭》(1972)、《我们跳舞吧?》(1986)、《焦虑的时代》(1979)、《小夜曲》(1993)、《伯恩斯坦之舞》(1999)、《雨之歌》(1983)等,根据宗教音乐创作了《马太受难记》(1981)、《圣母玛利亚赞歌》(1987)、《莫扎特的安魂曲》(1991),并新编了《西区故事》(1978)和《锦城春色》(1991)等百老汇歌舞剧,作品总计100多部,其中有20多部是整晚长度的大作品,其中大多属“戏剧芭蕾”范畴,而这种“戏剧情结”甚至隐蔽在不少抽象的交响芭蕾中,因而使作品放射出强烈的社会理想之光。

马茨·埃克是瑞典当代芭蕾大师、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瑞典舞蹈先驱别基特·库尔伯格与戏剧演员安德斯·埃克的次子,1945年生于瑞典马尔默。开始编舞生涯之前,他从事过话剧表演和制作人工作,直到27岁才进入斯德哥尔摩芭蕾舞学院学习,翌年加盟母亲库尔伯格的芭蕾舞团,随后转入杜塞尔多夫芭蕾舞团,不久又回到母亲的舞团,随后开始编舞,如《军官的侍从》、《圣》(1976)、《索维托》(1977)、《四季》,但直到他在“重编经典”的大潮中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吉赛尔》(1982)、《春之祭》(1984)、《天鹅湖》(1987)、《卡门》(1994)、《睡美人》(1996)后,才真正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他的小型作品包括了抽象凝练的《与你的邻居共舞》(1994)、《烟》(电视舞蹈)、《她是黑人》(均为1995)、《某种》(1997)、《双人独舞》(1998)等等。到目前为止,他总共创作了30多部规模不等的舞蹈作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浓郁的诙谐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和变形的舞蹈动作在古典芭蕾的动作语汇与现代舞的造型方式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他创作的人物则大多具有天真、纯朴、木讷、强壮、直觉、多梦、突兀、倔强等特点,并且随时能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某种别具风采的疯狂、暴力、野蛮、性感,融会成某种滚烫与冰冷的合一,让人时刻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多姿多彩,一目了然、非他莫属的风格。

12345下一页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