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2015-3-11 10:50|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24152| 评论: 0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莱奥尼德·拉夫罗夫斯基是前苏联戏剧芭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1905生于圣彼得堡,1967年卒于巴黎。17岁自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毕业之际,他便加盟该剧院的芭蕾舞团作演员和教员,先后主演了全部经典剧目中的男主角,并参与演出了青年芭蕾舞团的新作晚会,以及洛普霍夫1923年引起争议的交响芭蕾《舞蹈交响曲》。1930年,他为学生们编导了首批作品,随后便创作了芭蕾舞剧《法杰塔》(1934)和《卡捷琳娜》(1935)。1935年,他出任小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三年,1938年调任基洛夫芭蕾舞团团长,新创作了《高加索的俘虏》(1938),以及前苏联第一个版本的《罗米欧与朱丽叶》(1940)等芭蕾舞剧。1944年至1956年、1960至1964年,他曾两度出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新创作了《红罂粟花》(1949)、《宝石花》(1954)、《帕格尼尼》(1960)、《夜城》(1961)、《生命中的几页》(1961)等现代芭蕾舞剧,并复排了《吉赛尔》(1944)、《雷蒙达》(1945)等经典芭蕾舞剧。1964年,他调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学校校长,并在莫斯科戏剧学院舞蹈系任教。

彼得·古雪夫不仅是前苏联芭蕾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俄罗斯芭蕾在中国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1904年,他生于圣彼得堡,1987年卒于列宁格勒。早年,他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从师V.波诺马廖夫和A.希里亚耶夫学舞,同时与巴兰钦为友,参加他在学生时代组建的青年芭蕾舞团,并演出他的实验性芭蕾新作。1922年毕业时,他加盟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先后在编导大师洛普霍夫的《冰美人》(1927)和《胡桃夹子》(1929)、V.瓦伊诺宁的《巴黎的火焰》(1932)中创造了主要角色。与此同时,他还经常与夫人/舞伴儿O.曼加洛娃同台表演旋转如同旋风、托举易如翻掌、彼此配合默契、令人瞠目结舌的双人舞,甚至在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为苏军将士表演,其饱满的激情和精湛的技艺备受欢迎与爱戴。1935年,他调往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任独舞演员达10年之久,同时在附属芭蕾舞学校兼任校长直到1941年。1945年,他返回列宁格勒,在基洛夫芭蕾舞团任艺术总监和编导至1950年,1960年至1962年则在小剧院芭蕾舞团,1963年至1966年更前往新西伯利亚剧院,出任同样的职务;1967年至1969年,他还曾在列宁格勒室内芭蕾舞团任艺术总监。作为教育家,他1922年至1966年,曾先后在列宁格勒戏剧艺术学院、列宁格勒国家音乐会组织、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列宁格勒小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任教,1966年开始出任列宁格勒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1973年晋升为教授。作为文化使者,古雪夫生前曾多次受前苏联政府的派遣,出国传授俄罗斯的芭蕾艺术,其中包括1957年至1960年间来华,在北京舞蹈学校开设的《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任教,其诚恳的待人接物、忘我的工作精神、敏捷的思维习惯与丰富的艺术想象,为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材,最后还以总导演的身份,手把手地指导中国学生,创作了中国题材的民族舞剧《鱼美人》(1959),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玛戈·芳婷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之一”,1919年生于英国莱盖特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工程师之家,1991年卒于巴拿马城。1931年,她随父亲来到当时的“东方明珠”上海,在这里就读于俄国教师G.冈查洛夫开办的芭蕾舞学校,并从这里踏上了辉煌的芭蕾人生。1933年,她回到伦敦,在萨德勒的威尔斯芭蕾舞团附属舞校接受系统的训练,1934年则加盟该团(1956年加冕为“皇家芭蕾舞团”),并接替前任的A.马尔科娃,迅速地主演了全部的经典芭蕾舞剧,以及《仙女之吻》(1935)、《但丁奏鸣曲》(1940)、《哈姆雷特》(1942)、《交响变奏曲》(1946)、《灰姑娘》(1948)、《向女王致敬》(1953)、《水中仙女》(1958)、《失乐园》(1962)、《茶花女》(1963)、《天鹅湖》(1964)、《罗米欧与朱丽叶》(1965)、《狂喜之诗》(1970)、《明亮之星》(1975)、《猩红色的牧歌》(1975)等不同流派编导大师F.阿希顿、R.赫尔普曼、R.佩蒂、R.努里耶夫、K.麦克米伦、J.克兰科、M.格莱姆、P.达雷尔为她度身创作的芭蕾新作,其中数她与俄国巨星R.努里耶夫同台共舞的《茶花女》令世人刻骨铭心。优美的体态、透明的线条、高贵的气质与内在的乐感,确保她的表演进入了一个玉洁冰清的完美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芳婷曾与该团演员一道,冒着炮火为难民表演,从而为芭蕾艺术赢得各阶层观众的尊重和青睐。1954年,她接任皇家舞蹈学院院长,1956年被授予“贵族夫人”头衔。作为举世闻名的芭蕾表演家,芳婷1975年出版了自传,1979年则主持拍摄了舞蹈史的系列片《舞蹈的魔力》,随后还出版了同名的著作,在全球发行。

加林娜·乌兰诺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之一”,1910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芭蕾世家,父亲S.乌兰诺夫为芭蕾排练教师,母亲M.罗曼诺娃为芭蕾演员,1998年卒于莫斯科。她9岁开始随母学舞,后入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学校深造,师从名家瓦冈诺娃。18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加盟基洛夫芭蕾舞团,很快便以其独特的智慧与超人的勤奋跳遍了所有的经典剧目,其最负盛名的角色包括《吉赛尔》中的吉赛尔和《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奥吉塔。此外,她还参与创作并主演了前苏联现代芭蕾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933)中的女主角玛利亚。1935年,她借调到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担任领衔主演,1944年则调往该团,先后在一批新创作的芭蕾舞剧中出色地担任了女主角,如《幻灭》(1935)中的克拉丽埃、《罗米欧与朱丽叶》(1940)中的朱丽叶、《红罂粟花》(1949)中的桃花、《宝石花》(1954)中的卡切琳娜等等,更以其女性的热情、人性的光辉、诗化的表现力和戏剧的感染力征服了各界观众。自1945年起,她开始随团赴各国演出,其摧人泪下的表演赢得各国同行和普通观众对俄国芭蕾优秀传统的高度赞美。1962年,她毅然告别了舞台,开始出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教员,向年轻演员们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她还长期出任保加利亚瓦尔纳、莫斯科等地国际芭蕾大赛的主席,继续为芭蕾在世界各地的繁荣贡献力量。

伊韦特·肖维蕾是法国芭蕾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最杰出表演家,1917年生于巴黎,早年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学舞,老师则是法籍俄国芭蕾教育家B.克尼亚赛夫和V.格索夫斯基。1936年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后,她在俄罗斯编导大师李法的芭蕾舞剧《裸体国王》中跳了为她度身创作的第一个独舞,翌年在电影《天鹅之死》中亮相,四年后则晋升为主要演员,直到1972年退休。在此期间,她曾同各国著名芭蕾舞团同台演出,并素以其表演经典芭蕾舞剧时的雍容华贵和技巧高难而赢得芭蕾同行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喝彩。作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长达30年的挂牌明星,肖维蕾曾先后在李法的《凯旋的大卫》(1937)、《亚历山大大帝》(1937)、《骑士与小姐》(1941)、《白色组曲》(1943)、《戏剧与音乐》(1946)、《海市蜃楼》(1947)、《水仙》(1957)、《星宿》(1969),法籍俄罗斯编导大师格索夫斯基的《古典大双人舞》(1949),英国编导大师J.克兰科的《美人海伦娜》(1955),意大利编导大师L.盖伊的《海鸥》(1968)中,创造了主要角色或舞段,其中的《古典大双人舞》则成为20世纪芭蕾双人舞中炫耀女性控制能力和展示男女配合默契的经典之最。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