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2015-3-11 10:50|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24073| 评论: 0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表演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在编导史上,同样拥有不可取代的位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能够让人觉得足够前卫。1890年,这位俄籍波兰裔的芭蕾表演家和编导家生于父母的舞蹈巡演途中,1950年卒于伦敦。10岁那年,他考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18岁以优异的专业成绩毕业,并加盟该剧院的芭蕾舞团,不仅未经通常的“群舞”阶段直接进入“独舞”行列,更破格晋升为男主演。作为登峰造极的古典芭蕾表演家,他的弹跳力和敏捷度之高,令世人瞠目结舌,史书称他两腿能在一次起落过程中,急速完成10个“前后交织击打”的动作,也就是说,左右腿脚能相互击打5次。1909年,他应佳吉列夫之盛邀,加盟其俄国芭蕾舞团,先后任领衔男主演和首席编导家,主演了《仙女们》(1909)、《火鸟》(1910)、《玫瑰花魂》(1911)、《彼得鲁什卡》(1911)等“现代芭蕾之父”M.福金在其黄金时期创作的全部经典,并编导了《牧神的午后》(1912)和《春之祭》(1913)这两部至今依然能够惊世骇俗的现代芭蕾,其最大贡献是大胆打破了许多题材上的禁区,并为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语言补充了大量崭新的动作元素。

莱奥尼德·马辛1895年生于莫斯科,1979年卒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早年,他就读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学校,17岁毕业时进入该剧院芭蕾舞团任演员。1914年,他加盟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有幸随意大利名师E.切凯蒂深造,同年在M.福金的作品《约瑟夫传奇》中创作了角色,翌年编导了处女作《夜太阳》(1915),并陆续创作了《炫耀》(1917)、《三角帽》(1919)、《普尔钦涅拉》(1920)等作品,并常兼任男主演。1932年,他加盟蒙特卡洛俄国芭蕾舞团,先后出任芭蕾大师和艺术总监,编导了《舞蹈艺术》、《预兆》(均为1933)、《幻想交响曲》(1936)、《第七交响曲》(1938)等交响芭蕾的早期代表作,由此首开了“交响芭蕾”之先河。

布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既是尼金斯基的胞妹,也是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女性编导大师。1891年,她同胞兄一样,生于父母的舞蹈巡演途中,1972年卒于美国洛杉矶。从小,她便养成了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和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9岁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17岁毕业时加盟该剧院芭团作演员。1909年,她随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前往巴黎演出,先后在福金的代表作《狂欢节》(1910)和《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角色。1914年,她加入胞兄的舞团,后返回圣彼得堡,在俄国现代构成主义美术思潮的影响下,编导了处女作《烟盒》(1914),翌年前往基辅,在当地歌剧院跳舞的同时,亦开办舞蹈学校,学生中随后成大气候者有李法。1921年,她返回佳吉列夫芭团,开始为该团编舞,先后创作了《婚礼》(1923)、《母鹿》、《兰色列车》(均为1924)等杰作。1932年,她独立建团,复排旧作的同时,亦创作了不少新作。此后,她一面办学,一面以客席编导家的身份奔走于众多舞团,复排经典并编导新舞,在世人面前证明了自己不愧为“构筑20世纪的编导家之一”。

乔治·巴兰钦是佳吉列夫芭团的最后一位编导家,因而也是这个现代芭蕾早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更是中期阶段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04,他生于圣彼得堡一个音乐世家,1983年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颇有成就的作曲家,而他则自幼随母亲学钢琴,10岁那年,因陪姐姐参加面试而“误”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在校期间,他不愿墨守陈规,因此开始尝试编舞,而《夜》、《诗》(均为1920)等实验性芭蕾小品则因与古典芭蕾背道而驰,并在动作语汇方面独出心裁,受到同学们的青睐和校方的指责。1921年毕业后,他加入剧院芭团,作舞者的同时亦在音乐学院深造,并业余从事编导实验,屡遭保守势力否定,但改革派青年编导家K.格列佐夫斯基的新作让他看到了现代芭蕾的远大前景。1924年,他应佳吉列夫之邀,加盟俄国芭蕾舞团任编导,并同现代作曲家I.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了终生的密切合作。1929年佳吉列夫逝世后,他曾先后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蒙特卡罗俄国芭蕾舞团编舞编舞。这个“前美国时期”仅有九年,代表作中至今上演的保留节目也不算多——只有《阿波罗》(1928)、《浪子回头》(1929)这两部,但却均为20世纪现代芭蕾的上乘之作。

安娜·巴甫洛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1881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苦之家,1931年卒于荷兰海牙的巡演途中。她幼年丧父,但靠洗衣为生的母亲却带她去马林斯基剧院,看了古典芭蕾舞剧的颠峰之作《睡美人》,从而为她那孤独而清冷的心灵世界洒下了一道灿烂的阳光,由此也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之路。10岁那年,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和灵气,考入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先后随大批名师学舞,首次登台便以其浓郁的抒情意味和灵动的细腻传神掩盖了腿脚开度的不足,赢得评论家和普通观众的特别关注。18岁毕业时,她加盟该剧院的芭蕾舞团,并在七年内连升四级,以领衔主演的身份,跳遍了传统芭蕾舞剧中的女主人公,并培养了大批的追随者。1907年,她在福金的度身创作中,塑造了《天鹅之死》的不朽形象,并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天鹅”。随后,他在福金的舞剧新作,参与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独舞杰作,并随团巡演欧洲各地,备受公众瞩目。1909年,她应邀加盟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并随该团赴巴黎演出,让法国人领教了她那无与伦比的抒情与细腻。1914年,她开始自行组团作环球巡演,足迹踏遍柏林、纽约、伦敦等欧美城市,以及上海、香港等中国城市。与此同时,她还尝试过编导,身体力行地去实现“为天下人跳舞”的理想,进而把古典芭蕾的优美典雅传播到世界各地。她的舞风轻盈飘逸、质朴动人、诗意横生、充满了灵性,被同时代人公推为“20世纪唯一能与19世纪巨星M.塔里奥妮相媲美者”。她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经纪人丈夫V.丹德列的运筹帷幄,以及几位出色男舞伴儿的通力合作。

恩里科·切凯蒂素有“芭蕾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盛誉,1850年生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个芭蕾世家,1928年卒于米兰。5岁那年,他登台于意大利的热那亚。1879年,他在斯卡拉剧院登台,由此开始了专业表演生涯。1887年,他因在圣彼得堡首演大获成功而驻足于此,1890年则出任马林斯基剧院的第二芭蕾大师,后自己开办芭蕾舞学校。为确保刚出道的新秀巴甫洛娃能脱颖而出,他毅然关闭了自己的舞校,并用了三年的时间精心调教她,使其肌肉得到均衡的发展,表演开始自然天成,并最终达到20世纪初叶芭蕾表演的颠峰。切凯蒂严格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教学体系可谓对意大利芭蕾学派的发扬光大——舞姿风范雍容华贵,腿脚动作干净确当,手臂动作行云流水,头颈动作细腻顺畅,而整个身体则在自下而上的斜肩与侧身中,流露出某种美妙的均衡与高度的协调。

玛丽·兰伯特是英籍波兰芭蕾表演家、教育家、舞校校长和舞团团长,英国芭蕾的先驱之一。1888,她生于波兰首都华沙,1982年卒于伦敦。早年,她在华沙学舞,后赴巴黎改行学医,但最终还是回归了舞蹈。她亲睹过I.邓肯风格的自由舞演出,并曾随瑞士音乐家E.J.-达尔克罗兹学习过韵律舞蹈操,随后出任其助教。这种宝贵的动作研究经验使她能够以专家的身份加盟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为尼金斯基创作现代芭蕾《春之祭》(1913)但任“节奏顾问”,并兼跳群舞。此间,她还有幸得到意大利名师切凯蒂的亲传。生活在这个竭力以短小精悍、别出心裁、绚烂多彩、变幻莫测为生存手段的集体里,她受益终生,尤其是为她日后向从古典向现当代的风格转移,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定居伦敦,并于1920年开办了自己的芭蕾舞校,1926年则以弟子们为骨干,创办了英国的第一个芭蕾舞团。作为芭蕾教育家,她的最大天赋就是善于发现和培养芭蕾的编导人才,然后则将他们一一推举到世界之颠——F.阿希顿、A.图德、J.克兰科、C.布鲁斯等四代英国芭蕾的编导大师都是其慧眼和胸怀的结晶。1956年,当英国皇室决定将萨德勒的威尔斯芭蕾舞团提升为皇家芭蕾舞团时,她则明智地开始将自己的舞团向小型多样的现代风格转变。正因为如此,当她1982年逝世时,其舞团不但幸存了下来,而且还根据她生前对时代大潮的一贯敏感,于1987年易名为兰伯特舞蹈团,以便突出更加小型多样的现当代舞风。

妮奈特·德瓦卢娃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如今驰骋世界舞坛之巅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1898年,她生于爱尔兰的巴尔蒂默斯,2001年卒于伦敦,高寿103岁。在伦敦师从切凯蒂学舞之后,她16岁登台,先后表演过轻歌舞、哑剧、歌剧中的插舞和独立的芭蕾,1923年加盟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芭蕾艺术家。1926年,她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学校,并率学生们在伦敦老维克剧院的歌剧和话剧中表演芭蕾,以换取栖身之地。1928年,她开始编舞,处女作是为儿童歌剧编的开场舞。1931年,她关闭了原来的舞校,搬进新开张的萨德勒的威尔斯剧院,同时创办了萨德勒的威尔斯芭蕾舞学校和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同年作建团首演时推出了自编的首批作品——《小东西丘比特》、《穴鸟与鸽子》、《舞蹈组曲》和歌剧《浮士德》中的芭蕾场面等等;同年秋天,她已能率团隔周作定期公演。1937年,她退出舞台表演,以集中精力从事编导和管理,并于1941年将舞团易名为萨德勒的威尔斯芭蕾舞团。1946年,她将舞团迁入位于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并使之成为这里的常驻芭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她坚持率团演出,给各阶层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与和平的信念,为芭蕾艺术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并最终导致英国女王1956年授予舞团以“皇家芭蕾舞团”的桂冠和大量的资助。作为编导家,她于1930年代进入高峰期,如今依然上演的代表作有《浪子的进步》(1935)、《将军》(1937)等等。1946年,她为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又创办了一个小型的实验舞团,取名为萨德勒的威尔斯歌剧芭蕾舞团。该团在随后的30年间曾4次易名,1990年独立后迁往伯明翰,定名为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1963年,德瓦卢娃退离皇家芭蕾舞团的团长职位,但仍积极管理舞校,直至1971年彻底退休,出任终身总裁。生前曾出版《请来观看芭蕾》(1937)和《请来与我共舞》(1957)两本芭蕾著作。在英国芭蕾的历史上,她与兰伯特一道,同为伟大的先驱人物。1998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曾为她的百年寿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演出。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