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2015-3-11 10:50|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24158| 评论: 0
摘要: 西方舞蹈通史 第七讲 第一节 现代芭蕾



中期阶段:

《罗米欧与朱丽叶》这部大型芭蕾舞剧包括了序幕加三幕13场和尾声,属于前苏联现代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莎士比亚题材芭蕾舞剧中最负盛名的作品,1940年1月11日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剧S.普罗科菲耶夫与L.拉夫罗夫斯基,作曲普罗科菲耶夫,编导拉夫罗夫斯基,舞美设计P.威廉姆斯,朱丽叶由G.乌兰诺娃扮演,罗米欧由K.谢尔盖耶夫扮演,提伯尔特由R.格尔贝克扮演,默丘西奥由A.洛普霍夫扮演。舞剧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尽可能地忠实于莎士比亚悲剧原著的线索和精神,令人心悦诚服地揭示出“爱情至上”的永恒主题,以及人与人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根本道理。该剧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悬念丛生,动人心魄,主要情节线索为: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之间素有积怨,不料蒙家的公子罗米欧与凯家的千金朱丽叶因一见钟情而私定终身。但苦于两大家族间的积怨过深,两位年轻人虽经百般努力,却依然无法冲破重重阻碍,公开结为伉俪,最终只能去冥界再结连理。在鲜血与生命的代价面前,两大家族终于握手言和。它的巨大魅力除了莎士比亚悲剧惊天地泣鬼神的威力之外,编导家斗胆打破了古典芭蕾舞剧的双人舞脱离情节线索,一味炫耀程式化技术的ABA模式,创作出情景交融、情舞互动、循序渐进、三部曲式的双人舞则是举足轻重的因素:第一段双人舞出现在第一幕的第四场,其别出心裁之处就在于,两人尽管无法在两大家族间剑拔弩张的对峙气氛中长时间地联袂而舞,却用心照不宣的眼神和一拍即和的默契,达到了彼此间的全然沟通;第二段出现在第一幕的第五场,即大名鼎鼎的《阳台双人舞》,这是各国芭蕾舞团单独演出的经典舞段,典型环境转移到了两位有情人的首次单独幽会之时,舞蹈动作的力度、幅度、难度和速度设计因而由小到大,由缓到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海誓山盟的高潮;第三段发生在第三幕的第一场,名为《卧室双人舞》,典型环境为罗米欧与朱丽叶生离死别之际,动作的编排因此而起伏跌宕、凄美感人,动作的逻辑则畅若流水、一气呵成,进而以无声的语言,预示出这部爱情悲剧的最终结局。这些卿卿我我、温馨细腻的男女双人舞作为整部舞剧张力铺陈的一个极端,同广场上屡屡爆发的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这样一个极端之间,构成的反差可谓天差地别,确保了“文字语言”的莎士比亚悲剧在“非文字语言”的芭蕾舞剧中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小夜曲》是一出四乐章的交响芭蕾,属于美国现代芭蕾的中期代表作,1934年6月10日由美国芭蕾舞学校的学生首演于纽约州怀特普莱恩斯的FM沃尔伯格庄园,音乐P.I.柴科夫斯基,编导G.巴兰钦;同年12月8日在康涅迪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阿弗里纪念剧院首次公演,并加上了G.隆尚设计的布景和J.卢尔卡特设计的服装;1935年3月1日由美国芭蕾舞团首演于纽约的阿德菲剧院;1936年以后的演出抛弃了布景,而1964年演出时则请B.卡林斯卡重新设计了服装。作为一部无情节的交响芭蕾,作品的标题取自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管弦乐小夜曲》,并按照《小奏鸣曲》、《圆舞曲》、《俄罗斯主题》和《悲歌》这四个乐章的顺序编导和演出,尽管结尾的那个乐章带上了某种浪漫而感伤的情调,尤其是那位两次被少年抛弃的少女最终倒地死去,然后又被三位少年高举过头,挺起腰杆,张开双臂,迎着朝阳前进的处理,令人禁不住联想到《吉赛尔》或《天鹅湖》及其生与死的永恒主题。按照编导家自己的话来说,《小夜曲》其实没有玩儿命地去讲什么故事,如果你非要说它在讲故事,那也只是音乐和舞蹈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已;它简简单单,不过是一群舞者在皎洁的月光下,随着一首美妙的小夜曲翩跹起舞而已。对于观众来说,它在视觉上,是28位舞者身着淡蓝色的纱裙在蓝色的背景下翩跹作舞;它在听觉上,是作曲家的第三和第四个乐章颠倒了顺序;它在动觉上,则先后出现了一位女舞者姗姗来迟,然后步履匆匆地走到自己那个非常显要的位置上手舞足蹈,而另一位女舞者则一不留神,跌倒在地上这两个意外的刺激,原来是巴兰钦以现代艺术家随遇而安的惯有心态,将排练中出现的真实事件如实地搬进了作品之中,但却在不经意中为这个并非戏剧性的芭蕾平添了几分戏剧性和可看性。此外,十七、九、六位等不同数量女舞者的表演规模,以及男舞者的不期而至等等处理,也一直在国际舞坛上传为佳话,因为这一切也都不是巴兰钦的刻意追求,而是根据每天到场排练的舞者人数和性别来自然确定的。

《玲珑剔透》是一部两段式的芭蕾,属于英国现代芭蕾的中期代表作,1966年4月25日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演于伦敦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音乐E.萨蒂,配器C.德彪西、罗兰-曼努埃尔、J兰切贝利,编导F.阿希顿,服装设计阿希顿,两段三人舞中的第二段为《月球》,由两男一女表演,率先问世于1965年3月24日,由V.洛兰、A.道尔和R.米德表演,而随后首演的三人舞《地球》放在了前面,由两女一男担任,由A.西布利、G.帕金森和B.肖表演。这部作品由两个舞段组成,第一段取名为《月球》,其问世的契机来自英国皇家芭蕾舞团1965年的一台集资晚会。作为该团当时的首席编导家,阿希顿必须创作一个“不太长的作品”。无巧不成书的是,美国宇航员恰在这个时期登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远古以来的梦想。消息传来,他禁不住热血沸腾,更想入非非:一组既如梦如幻,又真实可信的舞蹈意象就这样,在三位“条件”出类拔萃、动作严格“规范”、“感觉”超常细腻、极具“雕塑美感”的芭蕾舞者之间脱颖而出了,更使得芭蕾独有的那种线条美感和人体动作的种种有机变化,最终升华进了这样一个炉火纯青的大境界。与此同时,阿希顿长期以来对法国作曲家E.萨蒂音乐的情有独钟,也终于找到了恰倒好处的使用机会:其钢琴曲《裸体歌舞》中那朦朦胧胧、丁丁冬冬的乐曲声,把月球那遥远而空灵的意象刻画得准确到位且清澈透明。《月球》的大获成功促使阿希顿又创作了一个舞段,取名为《地球》,音乐则特邀英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J.兰切贝利为萨蒂的另一部乐曲《玄秘曲》配器而成。阿希顿在“音乐上的极度敏感”一直在国际芭蕾舞界有口皆碑,并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仅给人畅若流水般的美感享受,而且为张扬英国式的风趣幽默和抒情主义立下了汗马功劳,进而使得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能够逐步进入“世界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团之一”的行列。

《丁香花园》是一出独幕的芭蕾舞剧,属于英国现代芭蕾的中期代表作,更是心理芭蕾的开山之作,1936年1月21日由兰伯特芭蕾舞团首演于伦敦的默库里剧院,编剧A.图德与H.史蒂文森,音乐E.肖松,编导图德,布景与服装设计史蒂文森,新娘卡罗琳由M.洛伊德扮演,新娘的旧日情人由H.莱恩扮演,新娘非嫁不可的新郎由图德扮演,新郎的旧日情人由P.V.普拉扮演。舞剧的梗概是:出于势利或者其它某种原因,女主人公卡罗琳忍痛告别了真爱,准备另嫁他人;在与爱人告别的晚会上,她又不期而遇了此前并不相识、未婚夫的旧日情人。皓月当空,苍白无奈,茫茫人海,来去匆匆;含情脉脉,心事重重,阴差阳错,各奔西东——尽管这两对男女都想在跳出这个悲欢离合、交叉重叠的三角恋怪圈之前,同自己真挚的旧爱再接最后一个吻,但都无法如愿,最终只能是满心惆怅,悻悻离去,只任那位可怜的卡罗琳晕倒在自己并不真爱的未婚夫怀中。作品告别了所有传统芭蕾舞剧惯用的哑剧手势,而仅通过精确而细腻的动作设计、四位主人公之间的空间变化,以及急切而压抑的舞台氛围,便将他们身陷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之中不能自己的处境,以及热血沸腾和百感交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采用的音乐是法国作曲家肖松著名的小提琴与乐队曲《诗》,而它在首演之夜,便被舞评家们誉为“心理芭蕾”的开山之作。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