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中国舞蹈通史 第十四讲 元 明 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二)

2015-1-12 10:48|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5430| 评论: 0
摘要: 中国舞蹈通史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王克芬 研究员第十四讲 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2、朱载堉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
中国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王克芬 研究员

第十四讲  元、明、清舞蹈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一)

(元:公元1271-1368年)

(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


2、朱载堉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朱载堉(1536-1611年)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他在乐舞理论方面,除继承儒家学说外,更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乐舞理论。是他首先将舞蹈从传统的“乐”(古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统称)中独立出来,首创“舞学”,重视舞蹈的社会作用及作为美育对人的教化作用。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作了一些拟古舞谱,如《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清代一些记载祭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

(1) 舞论

朱载堉的舞论,主要集中在《律吕精义外篇》卷之九《论舞学不可废》上、下篇,以及他编制的多种拟古舞谱的序跋中。

首先,他认为舞蹈的产生是源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心的刺激感动,人们为了宣泄这种感动之情,于是产生了舞蹈。朱载堉在《论舞学不可废》中说:“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气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这与《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舞蹈),谓之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舞蹈既源于生活,那么,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及风格。故他在《灵星小舞谱》序中说:“舞以象事,士农工商所为不同……乐节舞态亦从而异。”这些论点,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朱载堉十分重视乐舞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教化作用,在《论舞学不可废》专论中阐明其观点:“凡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肄舞所以动阳气而导万物也。”说明了舞蹈对人体本身的重要作用;他引经据典,列举前代帝王、重臣、文人、平民起舞的史事后说:“古人自天子至于庶人,无有不能舞者。”古祭祀宗庙的舞蹈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参加,古人“以学舞为美事”,“自隋以往尚有此风,近世以来,此风绝矣”。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曾下诏“选国子生教习二舞”,但人们都“耻于乐舞”,皇帝也不得不作罢。朱载堉对宋代发生的这件事颇不以为然。(见《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卷九《论舞学不可废》。)宋代尚且如此,明代“耻于乐舞”的思想就更明显了。朱载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潜心钻研古乐舞,力图恢复古乐舞,希望乐舞在巩固封建秩序中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

朱载堉认为古之乐舞既可“以之治己”(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可“以之事人”(娱神娱人),无歌舞则无法“格神明,移风俗”。总之,乐舞不可废。乐舞,特别是传统古乐舞,应该得到提倡。这大概就是朱载堉编制拟古舞谱的动机和“创作意图”。

作为乐律学家的朱载堉,在音乐与舞蹈关系上发表了颇具说服力的见解。他没有沿用前代以“乐”代“舞”的笼统的提法,不仅辩证地论述了舞与乐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还充分地肯定了乐与舞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与相互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他说:“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睹,故圣人假干戚羽龠以表其容,蹈厉揖让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在这段与陈旸《乐书·乐舞上》颇相似的论述之后,朱载堉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对乐与舞相互关系的见解:“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痖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朱载堉重视舞蹈艺术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对历代论舞者有意无意忽视了的舞蹈技艺和以舞抒情、以情动人的功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舞蹈必须用变化丰富的舞蹈动作,而这些动作又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才会产生艺术魅力,才会使人爱看,令人感动。如他在“舞容”条中说:“乐舞之妙在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不神而欲感动鬼神,难矣。”

《六代小舞谱·序》说:“古人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何也?……所谓舞者,三回九转,四纲八目,举要言之,不过—体转旋而已,是知永转两字其众妙之门欤。”舞蹈中的旋转动作,既是一种较繁难的技巧,也是一种舞者抒发激情的动态语言。这种充满激情的动态语言,也是最能激动观众的舞态。事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舞蹈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旋转技巧。而这种技巧,又常常会将舞蹈推向高潮,掀起观众的激情。

朱载堉对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某些突出现象,如“雅乐”的不受欢迎和僵化,提出了他独具慧眼的见解。在《旋宫合乐谱·序》中说,对于古乐绝传,一般人都将原因归罪于秦始皇的焚书之火,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古乐是向内收敛的,俗乐是向外开放的,人们喜爱“放肆”而厌恶“收敛”,“是以听古乐惟恐卧,听俗乐不知倦,俗乐兴则古乐亡,与秦火不相干也”。从表现形式上看,他认为“太常雅乐立定不移,微示手足之容而无进退周旋、离合变态,故使观者不能兴起感动,此后世失传耳”。朱载堉认为雅乐舞之所以失传,是由于它本身的刻板僵化,仅存礼仪形式,失去舞蹈艺术生命力所致。在当时能提出如此见解,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拟古舞谱

朱载堉编制的拟古舞谱,完整地保存在《乐律全书》中。是流传至今兼具文字说明、歌词、音乐与舞姿、场记图的最早的舞谱,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朱载堉编制的舞谱,内容完备。有舞名、舞姿及地位调度场记图,有歌词、有曲调名,有些还附有古曲谱,有内容丰富的文字说明,表明了作者的乐舞思想、创作意图;还有舞蹈术语,这些术语,有些是沿用前代的,如招、摇、送等,就是唐代敦煌舞谱残卷中的舞蹈术语,有些是朱载堉舞谱中特有的,如上转、下转、内转、外转及折旋、转周势、转过势、转留势、伏睹势、仰瞻势、回顾势等等。特别是朱载堉舞谱中的舞图,十分精确、清晰,舞姿动作的变化,队形的走向移动,交代十分清楚,在四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依图排舞,这些舞蹈的动作及队形虽都比较简单,但朱载堉舞谱的准确性及精密度是令人惊叹的。

(3)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指导思想

朱载堉编制的舞谱,均属古代雅乐舞蹈范畴,用于祭祀、典礼。舞名大都是周、汉时代的。周、汉与明代相去一千多年,这些舞蹈当时的表现形式如何,舞蹈语汇有何特点,都无从考察,只有舞者所执舞具略有记载,但舞具形制如何,史家也有不同看法。因此,朱载堉编制的这些与周、汉同名的舞蹈,只能算是“拟古舞谱”,是依据朱载堉本人对这些历史舞蹈的认识和理解编制出来的。生活在明代的朱载堉,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生活及思潮的影响。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宣扬封建礼教、严酷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程朱理学,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从舞谱中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拘谨、刻板、几个不同舞蹈的基本动作都大同小异来看,封建礼教“非礼勿动”的信条似乎在影响着舞蹈动作的设计。朱载堉也明确地指出:他所设计的某些舞蹈动作是表现“三纲五常”等礼教思想的。

朱载堉自称,著乐书的目的是:“惟欲复古人之意”,因为他好古、崇古,所以要复古。复古的目的,是要维持稳定的封建秩序。


(4)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方法

朱载堉在乐舞编排及艺术处理方面,采用了古今考订、融合的办法,他认为:“无古不成今,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肯定了民族乐舞的继承性。且“今古融通,使人易晓”,使古乐舞通俗化。于是他采用古代的“词章”(歌词)、明代流行的“音节”(曲调)作为舞蹈音乐,如采用明代民间音乐《豆叶黄》、《金字经》(附有曲谱)作为《灵星小舞》的伴奏音乐;又用《鼓孤桐》、《青天歌》为《天下太平字舞》的伴奏音乐;用古《南风歌》、《秋风辞》作为舞曲歌词。朱载堉作如上处理,颇为得意,他称:“用古之词章,配今之腔调,使人易晓而悟乐之理,如此其妙也。”朱载堉深知:要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首先要让人理解。这种在民间传统音乐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方法,至今仍是一种比较好的创作方法。


(5)朱载堉舞谱的内容

朱载堉编制舞谱共有:(1)《人舞谱》;(2)《六代小舞谱》;(3)《灵星小舞谱》;(4)《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之图》;(5)《二佾缀兆图》;另有《小舞乡乐谱》。前五种舞谱均有舞姿或队形图,《小舞乡乐谱》则仅用文字说明舞蹈动作,并有歌词、律吕、打击乐字谱。

《人舞谱》,它是一部详尽的舞姿动作“场记图”(图117—124),动作变化交待清晰,可按图连接整个舞蹈。朱载堉在《律吕精义外篇》中称:“人舞有图,出于《明集礼》。”无论朱载堉对此谱是否作过加工整理,此谱为明人所制无疑。从所有舞谱看,其他舞谱所示舞蹈动作都是以《人舞谱》为基础稍加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执舞具不同。  

  


 图117 图118
   
 图119  图120
    
 图121  图122
   
 图123  图124

《人舞》  相传是周代“六小舞”之一种。舞者手中不执任何舞具,空手,以舞袖为容。据《周礼·春官·乐师》郑司农、郑玄注:《人舞》是用来祭祀星辰或宗庙的。

朱载堉认为:《人舞》是“舞之本也。是故学舞先学人舞”。他将所拟《人舞》各种姿态,都赋予了一定的封建礼教宗法思想,如《人舞》“四势”是象征仁、义、智、礼的:“四势为纲,象四端也:一曰上转势,象侧隐之仁;二曰下转势,象羞恶之义;三曰外转势,象是非之智;四曰内转势,象辞让之礼。”作者并将这四势与古舞谱所谓的“送、摇、招、邀”联系解释说:“上转若邀宾之势,下转若送客之势,外转若摇出之势,内转若招人之势。”又称:“八势为目,象五常三纲也。”所谓“五常”即仁、义、信、智、礼,“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典范,也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某些道德观。作者以舞蹈动作的各种转法来解释这些思想:“一曰转初势,象恻隐之仁;二曰转半势,象羞恶之义;三曰转周势,象笃实之信;四曰转过势,象是非之智;五曰转留势,象辞让之礼;六曰伏睹势,表尊敬于君;七曰仰瞻势,表亲爱于父;八曰回顾势,表和顺于夫。”自古以来,舞蹈中各种转的动作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它们常常是一种技巧性的表演,同时也可以表达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像朱载堉这样解释各种转法的含义,的确是有些牵强。从所绘各种舞姿图来看,那些拱手而拜、蹲跪仰首伏头的姿态,的确含有谦恭崇敬的感情。但从它整转、半转等动作中,实难看出什么“三纲五常”的思想。这种舞谱清晰准确,是值得称道的。而朱载堉对这些舞蹈动作含义的解释却是唯心的,其主题思想是维护封建礼教的。

《六代小舞谱》  或作《小舞》,原是周代用以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与祭祀天地祖先的《六舞》(或称《六代舞》不同。朱载堉却把这两种舞蹈混同起来,说属《六代小舞》的《帔舞》、《人舞》、《皇舞》、《羽舞》、《旄舞》、《干舞》是《六舞》中《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的别名舞。博学通古的朱载堉当然知道历史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舞蹈。但他为何作如此处理?不能确知。实际上他是把《周礼》所载《六代小舞》所执舞具用在舞谱里,如:“《云门》别名《帔舞》”(图 125),舞者执五彩缯;“《咸池》别名,《人舞》”,舞者徒手舞袖(图126);“《大韶》别名《皇舞》”,舞者执箫(图127);“《大夏》别名《羽舞》”,舞者执羽毛和籥(编管乐器)(图128);“《大濩》别名《旄舞》”,舞者执旄(牛尾装饰的舞具)(图129);“《大武》别名《干舞》”,舞者执干(盾)(图130)。  
   

  图125 图126 

  

 图127  图128 

   

 图129   图130

舞蹈动作是各种转势,即上转、下转、内转、外转等等。作如此设计的理论是朱载堉在《六代小舞谱》总论中指出的:“古人学歌舞,以永转二字为众妙之门。古人学歌以永之一字为众妙之门,古人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所谓舞者,三回九转,四纲八目,举要言之,不过一体转旋而已”。依据上述理论,朱载堉在《六代小舞谱》及其他舞谱中大量采用了各种转势。

舞曲歌词反复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通过载歌载舞,使这种封建礼教思想深入人心,这也是朱载堉编制《六代小舞谱》的目的。

《灵星小舞谱》  《灵星舞》是汉代立灵星祠、祭祀农神后稷的舞蹈。用男童十六人,“舞者象教田”以祭。

朱载堉作《灵星队赋》,用浅显的文字叙述了《灵星舞》的起源、作乐的目的和编制这一乐舞的设计构思(可以说是创作舞蹈的“脚本”吧)。同时还规定了乐队编制,乐器有钟、鼓、鞉、板各一,双管一两副。用小曲《豆叶黄》作为伴舞音乐。十六人作“对舞”形式,即“两两相对舞”。舞者手中所执全是镰、(大锄)、锹、锄、竿(驱雀)、杈、柫(连枷)、杴等农具,舞蹈模拟农业劳动动作。这个古代“农作舞”,是既参考了《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又以农业劳动生活为依据而编制的。这是朱载堉在研究古乐舞中,采用古今融合方法取得的一项成果。

《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图》(图131)这一字舞谱,是紧接在《灵星小舞谱》后面的。在“教田既毕,农事已成,讴歌舞蹈,答谢神明”以后,用十六人徒手而舞,舞队摆成“天下太平”四字;每字组成后,舞者都作伏地跪拜姿。  

  图131

“字舞”本前代传统,唐代已有《圣寿乐》、《南诏奉圣乐》等字舞。唐以后,宋、元均有字舞流传。且多用舞队组成“天下太平”四字。朱载堉正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编制字舞谱的。此谱舞蹈动作简单,场面设计、舞队路线走向、地位调度十分清晰。可依图排舞,准确无误。

音乐采用了《鼓孤桐》,歌词用古《南风歌》;结束时用《青天歌》曲调唱古《秋风歌》,执帔者领舞、念致语:“五谷收成,仓廪丰盈,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这正是此段字舞的主题。   

《二佾缀兆图》  首页是一幅乐舞布局、排列地位图,犹如我们今天把舞台分成几个不同的表演区,并把每个演员的地位标示出来一样;接着是画两只鞋形,标明舞者各种转动的步伐及运动方位。这里与其他舞谱一样,仍用上转、下转、外转、内转、未转、转初、转周、转过、转留等来标明转旋的幅度,用伏睹、瞻仰、回顾标明视线的方向,用鞋形的不同画法标明左、右脚的方位,是全脚掌着地,或脚尖点地,以及主力腿与动力腿的位置等,舞谱的精确、明晰是令人惊叹的。其他还有《小舞乡乐谱》等。

朱载堉舞谱的成就在于他在距今四百多年前能编制出相当清晰、精密的舞谱。无论是舞蹈动作的变化、队形的移动走向、脚步的方位等都交待得相当清楚,使人—目了然。特别是他将音乐(包括歌词、打击乐、律吕字谱等)与舞蹈(包括舞人进退、舞蹈动态等)汇集在一起编制的“总谱”,设计相当周密。他一方面继承、采用前代舞蹈术语,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编创了一些形象性强且具动感的舞蹈术语,我国传统的舞蹈术语,往往具有这种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他一方面研究历史资料,另一方面用明代流行的传统乐舞来补充史料之不足,以今证古,以今探古,用古今融合的方法编制一套拟古舞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可见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恢复古代舞蹈。上述成就是突出的,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朱载堉舞谱都取材于前代礼仪祭祀舞,大都属雅乐舞蹈范畴。其主题多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将一些封建礼教准则与某些舞蹈动作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是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必然产生的思想。

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一些记载祭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这种记录祭祀舞蹈的记谱法,传播很广,连地处南疆的广东南雄,至今还保存了清代刻本《直隶南雄州志》“礼典·舞谱”。其记谱方法与所记“文舞”舞姿,与朱载堉舞谱基本相同。

朱载堉首创舞学,以及他的舞学理论,有如一颗新星,在中国舞蹈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光辉。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