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曹诚渊:钩沉中国历代现代舞编舞家(四)

2013-12-27 13:03|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2825| 评论: 0|原作者: 曹诚渊
摘要: 年青的吴晓邦老师年青的戴爱莲老师年青的梁伦老师从朴素的历史证据来看,中国第三代现代舞编舞家有三位:吴晓邦老师、戴爱莲老师和梁伦老师。他们三位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站上舞台,以爱国热情投入创作,以舞蹈反映时 ...

年青的吴晓邦老师

 

年青的戴爱莲老师

 

年青的梁伦老师

 

 

从朴素的历史证据来看,中国第三代现代舞编舞家有三位:吴晓邦老师、戴爱莲老师和梁伦老师。他们三位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站上舞台,以爱国热情投入创作,以舞蹈反映时代精神,并各自拥有独特的艺术观点。三位老师的背景出身尽管不同,在国家面临战争和解放后政治运动的大时代之下,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却又何其相似。我十分幸运在改革开放之后,有机会拜访过三位前辈,并接受过他们的耳提面命,虽然均是只言片语,却受益无穷。也因为心理上的如此亲近,对他们在发展中国现代舞道路上的艰困遭遇,感同身受之余,更对他们怀抱由衷的敬意。


    为了能更宏观地从三位前辈的身上了解中国的现代舞发展之路,我把他们的生平和成就分三个阶段描述:1·抗战前的背景、2·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奋斗、3·新中国成立后的际遇。


1·抗战前的背景


    吴晓邦老师生于1906年江苏太仓,青年时代正是中国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立志改变中国的保守落后局面。他于1929年到1936年间,曾三度前往日本跟随高田雅夫Masao Takada学习芭蕾舞,并跟随江口隆哉Takaya Eguchi和宫操子Misako Miya学习现代舞。当时的江口隆哉和宫操子于德国师承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回到日本后,把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现代舞首次带到亚洲,引起轰动,也改变了日本舞蹈界对舞蹈的认识。吴老师由衷认同德国表现主义的理想,希望舞蹈艺术能真实反映社会的现状,于1932年在上海建立晓邦舞蹈学校,又于1935年创办晓邦舞蹈研究所,提倡中国要创作新舞蹈,也就是今天的现代舞。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腐败、民生艰困,吴老师于1935年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作品发布会,演出《傀儡》、《送葬》、《浦江之夜》等新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内容上讽刺和鞭挞当时社会上的堕落和不公,形式上则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表现手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吴老师离开上海,投身于共产党号召的,以文艺宣传抗日救国的活动行列中。


    戴爱莲老师祖籍广东新会,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岛Trinidad Island的华侨家庭,严格来说不算是中国的编舞家,可是她毅然返回祖国参与抗战工作,并终其一生在神州大地上努力建设舞蹈文化,比许多土生土长,却移民外国的中国艺术家更‘中国’得多。戴老师5岁开始学习舞蹈,14岁时前赴英国伦敦,学习芭蕾舞于安东·道林Anton Dolin和玛丽·兰伯特Mary Rambert门下,期间她喜爱上德国的表现主义舞蹈,跟随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学习现代舞,更在1939年加入德国舞蹈大师库德· 尤斯Kurt Joose在英国建立的舞团工作,并有机会接触学习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创设的舞谱系统。戴老师虽然从小生活在外国,却对中国有着深湛感情,在伦敦为了生活,需要在一些小会所里演出谋取生活费,而创作一些以中国为题材的舞蹈,如《伞舞》、《警醒》、《前进》等,已经展现了她对中国的关心。抗日战争爆发,戴老师在英国以舞蹈演出募捐支援国内的抗日活动,1940年更取道香港面见宋庆龄女士,在安排下返回内地重庆,直接参与舞蹈救国的工作。


    梁伦老师于1921年出生于广东高要一个普通家庭,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还只是个16岁的热血青年,醉心于戏剧艺术,先后在广州参加过洪流剧团和复兴剧社等表演团体,以话剧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梁伦老师在1941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编导专业,选择舞蹈作为副修学科,有机会跟随吴晓邦老师上课,并因此对舞蹈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更主动跟居住于广州的英国舞蹈家学习芭蕾舞。1944年日本军队大举进攻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区,广州受到波及,梁伦老师跟随逃难人潮辗转流落于广西、贵州和云南,路上目睹难民的悲惨经历如人间炼狱,坚定了他以舞蹈创作为武器,奋起抗争,参与救国的心志。


扯蛋

难过

支持
1

鲜花

超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