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人生 查看内容

《中国访谈》专访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

2011-1-20 13:10|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4113| 评论: 0
摘要: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

 

  简介1986年的《雀之灵》让杨丽萍成为了受世人瞩目的舞蹈艺术家。多年来,杨丽萍用自然与生命诠释着舞蹈,同时也在用舞蹈诠释着自然与生命。本期《中国访谈》特别请来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孔雀之王”杨丽萍,讲述她的衍生态舞蹈与孔雀情缘。

  中国网:有一句话叫做:舞蹈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这句话在您的创作上也许是最好的体现。您的新作,《云南的响声》是《云南映象》的姊妹篇,它在叫法上是“大型衍生态歌舞集”,“衍生态歌舞”与“原生态歌舞”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杨丽萍:基本上是我们这群后裔的人不是爷爷给我们的东西,也不是妈妈爸爸给的东西,不是从他们身上学来的,是我们创作出来的。



  中国网:有一个再创造。

  杨丽萍:他们本身也在创作,最早的声音是猴子叫,那是很多人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停止,我们还要繁衍生息,我们有这个精神,有这个能力,像孔雀舞《雀之灵》这个作品和其他老师的作品不一样,和他们的跳法都不一样,这就是创作,最可贵的就是创作。接受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有感情,你懂,你就能把它接受过来,前辈的东西拿过来。我们有没有一个新的东西?它的根基还是在民族上,不会脱离,有命脉在里面,它不会说是跑差了,跑出一个非洲的舞蹈,或者是用一个电吉他作为我们舞蹈的伴奏,我们不会是这种发展,我们的发展是还在它的基础上。



  中国网:比如会有哪些再创造,有哪些发明在里面?

  杨丽萍:比如我们民间里就没有拿簸箕,把一个节奏打出来。



  中国网:我们可以把它放到舞台上来。

  杨丽萍:我们还有把葫芦当成衣服穿在身上,用葫芦抖,祖先也没有创造出来。还有7米长的笛子,长着叶子的笛子可以吹响,而且是男女吹。我们祖先发明的笛子只有这么长,可是我们的笛子有7米长。我觉得这个就是创造,没有的,地球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创造了,这就是不得了。



  中国网:可以说它也是蕴含着我们很多智慧在里面。

  杨丽萍:对生命、生活的观察。



  中国网:很多观众都会认为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舞蹈,很少有能真真正正打动人的,有能真真正正长时间去吸引人去看的,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杨丽萍:我们今天来参见肖全老师的摄影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摄影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舞蹈家,但是能够有自己符号的,有自己创造的(不多),包括画家很多,有创造力的、独特的它就会吸引人,就会不同,不同就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太大同了,我们连自己的祖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属性感没了,那我们就变成了美国人,我们穿的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吃的也跟他们一样,汉堡包,那我们的艺术如果要是大同了,肯定就像你说的。还有即便是汉堡包也有做的好和差的汉堡包,吃的人一吃就吃出来了。跳舞也是这样,不是说每个人跳舞都能跳得好,这东西有很多方面的综合才行。


  中国网:也就是说还是要有一个能力和特色在里面的。

  杨丽萍:没有才华的舞蹈家、没有才华的摄影师东西可能就平庸,让人感觉太不新鲜了,太不生动了。


  中国网:以电视的方式呈现舞蹈,会不会抹杀掉很多在现场和舞台上看舞蹈的很多优势呢?

  杨丽萍:在舞台上有舞台的味道,其实我们的民族民间舞在村子里看是最好的,地理环境、大自然村落,生病为了驱魔才戴面具跳舞的感觉,肯定是在村子里好。但是现在村子都没了,连我的母亲都不愿意穿民族服装了,都在看电视,那可不是只有我们这种在舞台上表现。我觉得电视电影也好,拍出的舞蹈有另外一种味道,但是电视和电影也有好的导演和差的导演拍的,好导演真的把舞蹈会拍得有另一番的不同。像杰克逊有很多MTV,我就觉得拍的非常好。



  中国网:有一种特色。

  杨丽萍:他的演唱会又是另外一种现场感,不一样。



  中国网:刚才在您的谈话当中我们也能体会出,现在很多的村落它的一些民族的文化也在渐渐的消失,您认为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杨丽萍:民间(民族文化传播)最早的时候基本靠舞蹈,因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连文字都没有,没法记载他们的东西,他们基本上靠舞蹈。建筑有建筑的东西来传承,歌舞是非物质的,它是靠口口相传,它没有谱子,它也没能把舞蹈录像下来,所以它只能是言传身教,以这样的方式传承。



  中国网:您的舞蹈创作是不是也承载着这样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杨丽萍:自然而然就肩负了,我们把最纯粹的、最精华的挖掘出来,不要泛泛的。不是博物馆,也不是资料馆,我们是艺术馆,歌舞是一门艺术,搬到舞台上以后特别要有艺术的标准和作品的深度,文化的符号,我们这些都不失去的话,可能会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否则杂七杂八的一大堆看不到最闪光的,我展出的,或者我表现的几乎都是珍珠、玛瑙、翡翠、宝石这样的东西。



  中国网: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更好的再创造。

  杨丽萍:对,如果能再创造就太生态了,传承的基因和方式就更生态了。而不是戛然而止,我觉得戛然而止是消极的。 



  中国网:今天也非常感谢杨老师能够作客我们的中国访谈,谢谢您。感谢您的收看,我们的下期节目再见。

2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