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教学 舞蹈史论 查看内容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2日首都人民大会堂红色狂欢

2010-10-4 15:20| 发布者: 青藤| 查看: 11095| 评论: 1

“东方红,太阳升……”在中国,这是许多孩子学会的第一首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国,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红色狂欢。那种激情和辉煌,仿佛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场。那是我们最特别的记忆之一——虽然背后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一代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国内国外,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被后人赞叹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它从一点点萌芽开始酝酿,到昼夜排练、成功演出,以及最后的轰动全国,经历了一些颇令人难忘的历程。

  1964年10月2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盛大文艺庆祝晚会,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席了晚会,观看了演出。《东方红》是一场由3000人参加的大型歌舞,它以中国人民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将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历史歌曲作为各场音乐的基本主题,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40多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光荣历程。这一革命史诗是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是各族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构图宏伟,气势磅礴,在歌舞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音乐舞蹈史诗简介

《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

大凡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歌舞作品,《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从排练到演出仅仅用了50多天?

刘亚楼从朝鲜带回来的灵感

  开始的开始,应该从1960年讲起。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随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出访朝鲜。在一个很大的机库里,3000名朝鲜人民军将士,上演了气势磅礴的大型歌舞《三千里江山》。观看了这场表演的刘亚楼,久久难以忘怀那些美妙动人的旋律和舞蹈。他想,要是我们也把一些优秀歌舞汇集起来表演,该多好啊!

  巧的是,那次刘亚楼归途中,路过沈阳。沈阳军区在招待他们的时候,也举办了一场晚会,还演唱了4首革命历史歌曲。这4首歌曲也给刘亚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一次会议期间,就对空政歌舞团的同志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把战争年代的一些歌舞汇集起来,也搞一个大型歌舞,让年轻人受教育。

  于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党委作出决定:放下所有工作,集中精力完成一台大型歌舞晚会。到了年底,词曲作家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为主的采风创作小组,赴江西等革命老区搜集整理革命歌曲。这一行人先后到了井冈山、吉安、永新等地,《工农兵联合起来》、《送郎当红军》这些歌曲,从红军老战士的嘴里唱了出来,被作家记录下来。

  张士燮等人在回北京后,还拜访了原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的夫人王长德。听说是征集革命歌曲,她非常高兴,当时就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就这样,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又把在1959年全军第2届文艺汇演中的《葵花舞》、《飞夺泸定桥》和反映红军过草地的双人舞《艰苦岁月》进行了加工整理,也加了进来。在1961年初,春临京华之际,剧本初步定型了,暂定名为《光辉的历程》。

  为了取名字,也颇费了一番波折。最初,名字定为“大歌舞”《狂飙曲》,其中“狂飙”二字出自毛主席1930年创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临近公演,却被否定。领导的理由是,朝鲜一台‘大歌舞’是3000人,我们才300人,没有理由叫“大歌舞”。彭真说:“四不像,非驴非马。”可是报纸已经登上去了,只好找报社,找印刷厂,总算改了回来,叫做《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1年8月1日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后移至民族文化宫演出,8天时间,共有观众2.2万人次。演出包括9场16景,其中很多歌曲都是经典:《国际歌》、《西江月·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在表现方式上,除了大合唱,还有诗朗诵、有舞蹈、有英雄人物形象,另外,还用当时最新的舞美技术,制作了舞台幻灯投影。后来,在1962年,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其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

  刘亚楼看完演出后高兴地对艺术家们说:“改得挺好嘛!我叫你们唱歌,你们举一反三,这样做就对了!有几个演员表演得很好。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工修改。我们空军的全体常委请你们吃饭,祝贺演出成功。”

  这场演出在艺术表现上,类型不同,形式多样,每场都有表现主题并用朗诵词加以串联。当时在国内舞台上还没有“音乐舞蹈史诗”这一概念,究竟叫什么,在当时的首都文艺界曾引起了一番争执。虽然如此,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应中共上海市委的邀请,空政文工团在不久后去了上海,在上海市委大礼堂演出了《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7.2万多人。1962年,上海市的文艺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团的思路,创作出了一部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1963年,陈毅元帅陪同前来访问的几内亚总统塞古尔,看了这场晚会——“亚非拉专场”让总统先生激动不已。陈老总高兴地说音乐帮助了外交工作。演出中,合唱的《黄浦江号子》、队列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小型芭蕾舞《白毛女》等等,都有着相当的艺术水准。

  炎热的7月到了,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观看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总理在看过演出后有了一个想法:建国15周年之际,用艺术形式做一场大型歌、舞、诗结合的晚会,为国庆献礼。这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便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可以说,《东方红》是周总理亲自策划的。

         从开始排练到电影《东方红》摄制完成,周总理总共去过剧组26次。在艺术上,总理的要求很高,他特别提出了一条叫做“标新立异”,他说,这么大型的歌舞,搞老一套不行。什么是标新立异呢?总理说,要表现出无产阶级的自信和民族自信。

  中国革命有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5次“大仗”,总理要求大家,5次大仗要有5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许多看过《东方红》的人,对剧中没有表现南昌起义感到困惑不解。但撰稿人记得,在写《东方红》大纲第一稿时,南昌起义是完整的一场戏,但在周总理的坚持下删掉了。周总理为什么要删掉这场戏?他说,如果要写,不能单纯地歌颂他,要写他的失败。当时没有经验,不知道起义之后往哪里走,不知道寻找和建立根据地。而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后,就建立了根据地。后来,因为周总理的坚持,这部史诗中只保留了“听,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这句串词。

  1964年前后,有26个亚非拉国家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刘少奇和周恩来先后对亚非拉数国进行了大规模访问。因此1964年的国庆要邀请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参加。因此总理特别注意《东方红》中涉及对外关系的内容。

  周总理强调,我们要讲国际主义,我们讲究的是和兄弟国家并肩作战,没有不平等。在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的时候,照片上看起来斯大林比毛主席的个子高一些,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出现那种情况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作人员利用镜头弄了个“效果”。周总理认为,革命队伍里,不同的国家是平等的,旗帜是一样高的,绝对不能表现得我们贡献更大、力量更强大。


  《东方红》实施五级审查制度

周总理说,许多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能定的。《东方红》在当时,实际上实行了五级审查制度:周总理一级,文艺界一级,彭真、陆定一一级,刘少奇一级,还有毛主席一级。罗瑞卿到剧组的次数也很多。重要的排练或者总排,也会请陈伯达、康生和江青来看。

  自封为“文艺战线上的流动哨兵”的江青来得比较多,还曾经就一些曲子发表过意见。当时,抓京剧革命的江青甚至提出过,加入一些戏曲的元素。这让剧组的同志们很为难。总理提出,可以用戏曲的大旗和人,好像在天安门前翻跟斗一样,说明戏曲界也来庆祝国庆。文革之后,这部分就被删掉了。

  在排练过程中,周总理曾经请陈毅、贺龙等老帅来观看,他们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比如井冈山会师、秋收起义等几场戏中,旗帜上的字,演员的服装等细节问题。在周巍峙的记忆中,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来过一次排练场,周巍峙还曾就安源大罢工的一个历史细节向他求证。虽然毛主席在排练的过程中没有来过现场,可是时常听取汇报,对情况也比较了解,不少重大问题都是由他亲自决定的。

  定于9月15日进行彩排,演员们实行了连班倒。排练的问题经过总理批示后,一有什么要求马上进行修改,属于“流水作业”,整个剧组,成了“不夜组”,有时候连小便都要憋着。

  而这部边排练、边修改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名字却一直没有定下来。一度曾经有过《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灯塔颂》等多个名字。当时的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早在1962年曾提过《东方红》这个名字,1964年的大型歌舞排练到第9版的时候,周巍峙最终确定使用它。周巍峙说,“东方红”这3个字,不只是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的敬仰,“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东方红”也含有这个意思。



  主席说,第一场要表现旧中国的上海

 1964年9月24日晚,西花厅里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审查工作,周恩来总理在灯下,逐字逐句地修订了《东方红》的朗诵词。等总理完成了最后审订工作,天空已经发白。

  9月25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最后一次彩排。然而,就在首演前两天,剧组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原来我们发布国庆的口号,习惯就是“庆祝国庆”4个字。9月30日,忽然增加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团结起来”等标语。当时舞美设计使用了幻灯片,如果临时加幻灯片,可能会打乱一些顺序,效果会受到影响。剧组连忙请示总理。总理说,如果可以加,就加,实在不可以,他负责解释。剧组这才放心了。

  10月2日晚8点整,来自各国参加国庆观礼的贵宾、工农业劳动模范、陆海空三军战斗英雄、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各界群众代表共一万多人,观看了演出。刘少奇、董必武、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领导出席观看,前来参加中国国庆活动的各国外宾也应邀观看。大幕落下的那刻,观众的掌声、欢呼声,盖过了一切。《东方红》首演大获成功,外宾都纷纷向中国表示祝贺。

  10月6日晚,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国庆晚会,毛主席和驻京部队官兵8000人一起观看了《东方红》。主席在观看的时候,点头表示认同。周巍峙的夫人王昆演唱《农友歌》时,主席还说:“她很有湖南革命女性的气派嘛!”最后,毛主席对于整个演出的意见是:“长了,写到1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就可结束,将来再说社会主义的事。”他还说,第一场要表现旧中国的上海,表现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苦难,应该根据史实,在“公园”的门口加上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由于舞台背景是幻灯片打出来的,舞美组的同志连夜重绘,第二天的演出,终于多了一块牌子。



  中央领导宴请剧组的当天,我国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要接见《东方红》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当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演职人员满怀喜悦等候接见。3点钟左右,中央很多领导同志都到齐了,就3位没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大家等了一会儿,周巍峙说:“我去请他们吧!”周巍峙走到人民大会堂的上海厅左侧。刚到那个厅,就发现气氛不一样:毛泽东正抽着烟在考虑问题呢,刘少奇在看稿子,好像准备修改的样子,总理则在大厅边上的电话间,正在大声通话。

  周巍峙看了看,就往后退了一点,不知道该不该回去。他在门外等候的时候,能够看见毛主席和刘少奇面色凝重,而周总理一直忙着打电话。然后,总理挂了电话,他们3个商量了一下,笑笑,就出来了。

  出了上海厅,总理就问主席:“给不给他们说?”主席说:“给说吧!”

  一头雾水的周巍峙把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到等待接见的剧组人员那里。主席坐下来,总理开始给大家讲话:“我给大家报告好消息,可是大家不要把这个宴会厅的地板蹬坏了!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原子弹,今天成功爆破了。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自力更生搞的!”

  所以,《东方红》剧组,可能是全国人民中第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消息的正式发布是在当天晚上的10点——大家听到消息后,特别地激动,但是全部人员都很自觉地保守了7个多小时的秘密。

  而接见的时候,周总理居然能把当场的几百个人,一一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接见完毕,操着湖南口音说:“总理,你(记性)好得很啦!”



  电影片头“东方红”3个字,是从鲁迅字体中挑出来的

《东方红》在北京连演14场,场场爆满,北京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多场实况转播。中国唱片社发行了《东方红》全部实况录音和选曲两种唱片。中国音乐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了相关书籍。《东方红》中的歌曲,成了当年最流行的歌曲。

  1964年10月19日,舞台版《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请全体演职人员会餐,吃的是大盆菜,算是奖励。

  随后,周总理接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意见,决定将这部音乐史诗拍成电影。为了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确定增补司徒慧敏等为领导组成员,王苹、李恩杰为导演。电影对原来的舞台演出版本进行了删减,从1965年3月起进行了拍摄前的修改、分镜、定稿、试拍等工作。周总理决定应该以舞台表演为主,拍成纪录片的形式。至于彩色胶片问题,还特别请外交部协助到英国伦敦购买质量最好的“伊斯曼”。为了突出集体创作,参加电影拍摄的所有工作人员,一律不留演职员表。

  9月18日,《东方红》全部关机。完成了宽、窄两种银幕的拍摄。剧组的人员考虑到周总理为了《东方红》付出的心血,曾请他题写片名。周总理欣然为影片题写了“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八个大字,可还是建议用毛主席字体作为片名。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电影片头的“东方红”3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字体中挑出来的。1965年10月1日,《东方红》如期在全国上映。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东方红》被打入冷宫。

  1977年初,《东方红》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批复映的影片,还在片头加上了长达千字的序言,并用《国际歌》音乐做衬托。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节目单

歌曲34首

01.东方红

02.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03.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

04.农友歌

05.工农兵联合起来

06.就义歌

07.秋收起义歌

08.双双草鞋送红军

09.西江月·井冈山

10.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1.八月桂花遍地开

12.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13.遵义城头霞光闪

14.飞越大渡河

15.情深谊长

16.过雪山草地

17.会师歌

18.七律·长征

19.松花江上

20.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1.到敌人后方去

22.游击队歌

23.边区十唱

24.南泥湾

25.保卫黄河

26.坐牢算什么

27.团结就是力量

2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29.解放区的天

30.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2.赞歌

33.毛主席,祝你万寿无疆

34.歌唱祖国

 

场次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第二场:星火燎原

第三场:万水千山

第四场:抗日的烽火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

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幕后故事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此后,《南泥湾》、《长征组歌》等广泛传唱,成为红色经典。

林中华 78岁,原总政歌舞团演员。1964年入选《东方红》筹备组,担纲朗诵。

白慧文 78岁,原总政话剧团演员。1964年入选《东方红》筹备组,担纲朗诵。

在《东方红》的音乐声中,舞台的大幕缓缓拉起。五朵“向日葵”立在舞台中央,旋即开始舞蹈。舞台的背景,是一轮红日。

《葵花向太阳》的开场歌舞之后,林中华的朗诵声响起。

“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直到今天,朗诵起《东方红》中的片段,他的声音仍然高亢有力。

1964年,他和白慧文加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筹备组,担纲朗诵。

这个包含大量革命歌曲、舞蹈的音乐舞蹈史诗在人民大会堂连演14场。此后,《东方红》中的歌曲《南泥湾》、《长征组歌》等广泛传唱。

 

面试

“有一个朗诵会,你去参加一下。”1964年8月中旬,白慧文接到领导通知。

当时,白慧文在总政话剧团,经常参加各种朗诵表演。稍做准备后,她来到了西三环的外国语学院参加朗诵会。进场后,她就感觉不太一样:台下没有多少观众,只在前排坐着几个人。她朗诵了一首诗——《接近》。朗诵完后,下面的人也没说什么。等其他表演者朗诵完后,她就回家了。

“你被挑上了!”几天后,领导兴奋地对白慧文说,那次朗诵会就是为了挑选国庆大歌舞的朗诵者。在此之前,曾在全国范围挑选了好多人,算是进行了“海选”。

此时,林中华所在的总政歌舞团正准备去苏联访问演出。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演出被取消。国庆大歌舞的排练已于8月12日开始,还差一位朗诵者没有确定。因为曾在大合唱中担纲大段朗诵,林中华被领导要求去接受面试。林中华来到西苑旅舍(现西苑宾馆)10号楼,找到国庆大歌舞指挥部。他朗诵了几首毛主席诗词和《黄河大合唱》里的一段之后,导演组的几个人让他回团里等消息。

 

第二天,林中华接到通知,到西苑旅舍报到。

从此,林中华、白慧文住在西苑旅舍,开始封闭排练。

此前的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在国务会议上提议,创作一部大型歌舞作品,向国庆15周年献礼。7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初步拟定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名单,成立国庆大歌舞指挥部。

这是为国庆15周年献礼的巨作,白慧文、林中华都很卖力地参与排练。这时,已经是8月中旬,距离指挥部定的9月15日彩排,只有一个月左右。

 

AB角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指挥部集合了当时全国的艺术精英。朗诵词由魏巍、徐怀中、阮章竞、贺敬之、乔羽等人创作。作曲方面,有安波、马可、吕骥、时乐蒙、严克等十来个作曲家参与。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周巍峙写出了全剧大纲一稿。后经多次讨论,数易其稿,到第九稿时,才定名为《东方红》。总体思路是,收录大量革命歌曲、编排舞蹈、配以朗诵,以歌舞音乐的形式来表现革命成功之路。

在大纲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排练一直在进行。白慧文说,朗诵词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创作的。拿到手后,她和林中华再琢磨怎么用声音来表现。但是,往往是他们晚上刚琢磨好怎么表现,第二天上午又通知说词儿改了。

在第二场“星火燎原”中,开场朗诵原文是:“工农兵奋勇前进,大革命汹涌澎湃。突然间,天空出现了乌云,大地卷起了狂风——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屠杀开始了。党和人民在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大革命失败了。”后来,领导改了两句话,一是“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背叛了革命”,一是“陈独秀投降主义路线使党和人民在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时候”。

白慧文说,领导告诉她,这样改更符合事实。陈独秀投降主义是大革命失败的内因,不提内因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毛主席的内因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思想。

很快,林中华和白慧文适应了这种工作。正在他们为能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而高兴时,朗诵组进了一男一女两名新人。此后,林中华和白慧文排练时,这两名新人在另一个屋子排练,内容一样。双方在暗地里较劲儿,比谁的声音更高亢有力,比谁的感**彩更加丰富。

“我们两组就是AB角。”林中华明白,谁上舞台还不定,只能更努力了。

 

首演

歌舞等节目的排练也在紧张进行。3000多名表演者分散在各个排练场,练好“内功”,准备合练、彩排。

临近彩排,白慧文和林中华得知,他们是A角,只要不出意外,就是他们上。两人异常兴奋,格外保护自己的嗓子,不吃辣椒,注意休息。林中华说,除了朗诵,他们很少和人说话。

接下来是8次带观众彩排。在林中华的印象中,A角、B角出场次数差不多。9月26日,总理等人确定了最后一次定稿。此时距离首次演出,还有一周的时间。

10月2日下午2点多,3000多名表演者一起进入人民大会堂,开始准备当晚的首场正式演出。A角林中华、白慧文准备上台。

白慧文说,当时心里紧张极了。词儿是新改的,怕不熟,打磕巴。又怕念错了,比如原来的稿子里有“日本鬼子”,但当天的观众中有日本友人,要改成“敌人”。还有,那么大的舞台,一个人朗诵的时候,真怕压不住台。想到最后,如果没朗诵好,那可真是辜负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啊!

 

在一遍遍的默念和自我鼓舞中,演出的时间到了。

当晚7点半,《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刘少奇、董必武、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领导出席观看,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各国外宾也应邀观看。

在《东方红》的音乐声中,舞台的大幕缓缓拉起。《葵花向太阳》的开场歌舞之后,林中华从后台走出,走了四步半,立定,灯光正好打在他身上,朗诵响起。

“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

林中华脑海中只记得要朗诵的词,感觉舞台下是黑的,不知道周总理也在观看。

全剧共18段朗诵词,林中华和白慧文未出任何差错。

首演大获成功。10月6日,毛泽东观看了演出。

 

主席接见

10月16日上午,白慧文等人接到通知,说将有重要活动,要穿最好的军装等着。当天下午1点多,白慧文、林中华和3000多名《东方红》演职人员离开西苑旅舍,来到人民大会堂。

到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后,白慧文发现,很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到了。她这才明白,是中央领导要接见他们。

曾任指挥部副主任的周巍峙回忆说,当时就三位没来,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大家等了一会儿,周巍峙准备去请他们。他来到上海厅左侧,发现气氛不一样。他看到毛泽东抽着烟在考虑问题。刘少奇在看稿子,准备修改稿子,总理在大厅边上的电话间里,讲话声音很大。

随后,周巍峙退到门外等候。在此期间,他看到毛主席和刘少奇面色凝重,而周恩来正忙着打电话。周总理打完电话,他们三个商量后,笑了笑,就出来了。周总理问毛主席,给不给他们说?毛主席说,说吧。

随后,周总理给大家讲话。白慧文说,总理挥了挥手,说要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大家不要把地板蹬坏了。

这个消息是:当天下午3点,中国自己制造的原子弹发射成功。

周巍峙回忆说,此前,毛泽东等人就是在等原子弹发射的消息。

白慧文说,周总理宣布完,大家欢呼雀跃。这一天,是她一生都难忘的日子。

 

红色经典

1964年10月19日,舞台版《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最后一场。至此,《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连演14场,场场爆满。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多场实况转播。中国唱片社、音乐出版社等都发行录音和《东方红歌曲集》。《**》、《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发表演出台本和剧照,还刊登了大量《东方红》的观后感。一时间,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至少会哼上一首《东方红》里的歌曲,大街小巷时常传出人们熟悉的声音。

1965年,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东方红》被拍成电影。当年国庆期间,电影《东方红》上映。

次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东方红》被禁。从此,林中华、白慧文不能再朗诵《东方红》,传唱的曲目在世间突然了无声息。

十年之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又是十年之后,林中华和白慧文再次聚首——1986年,总政老干部艺术团成立,林中华、白慧文再次成为搭档。当时,上海、珠海等地邀请他们演出,《东方红》中的片段成为他们的必演节目。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走在各地,林中华和白慧文二人开始听到这熟悉的歌曲。收录《东方红》中的《南泥湾》、《长征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情深意长》、《赞歌》等再次流行起来,红遍大江南北。

而立之年首次合作,古稀岁月仍能携手。如今,78岁的林中华、白慧文仍经常参与各种演出,担任主持、朗诵。为什么还邀请他们?林中华说,或许,观众们就想要《东方红》中的那个味儿。

今年9月,他们有一个演出,朗诵《东方红》中的四个片段。虽然身体还不错,但朗诵全部18段确实有些困难了。

“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

不久前,在中山音乐堂的一次演出中,当林中华朗诵到这段时,很多观众在下面小声地应和着。这当中,除了60多岁的老人,还有20多岁的年轻人。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相关阅读

luyiyuanhua

震撼中国几代人的史诗<东方红>.至今还在 耳边激荡!

2010-11-4 00:18 引用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