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学院-舞蹈网 首页 资讯 舞蹈演出 查看内容

走进央视的忻州二人台

2005-3-25 13:11| 发布者: 舞色空空| 查看: 2260| 评论: 0

《挂红灯》演出现场之一。

这是一次忻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原生态民俗文化”盛会,忻州100多人的演出队伍第一次走进央视“魅力12”―――

同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一样,忻州二人台艺术团刚满18岁的舞蹈演员曹思源做过无数个绚丽多彩的梦,然而,鸡年的第一个梦却圆在了中央电视台。3月下旬的一天,刚刚从排练厅下来的曹思源一见到专程赶来采访的笔者,便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问她去中央电视台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她说:“太激动了,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表演时的情景:红红的灯笼,热闹的场面,紧张的气氛,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其实比小曹更激动的,就是忻州的观众。3月2日,当人们得知二人台《挂红灯》要在央视“魅力12”展演时,大家奔走相告,早早地把频道锁定在中央三套节目上。当100多人的演出队伍第一次走进央视“魅力12”,用他们独特的歌声和舞蹈诠释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时候,忻州人自豪地一次次把目光投向了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忻州”二字。这一次是“二人台”这个土生土长的文化特产给忻州扬了名,是“魅力12”展示了忻州人的风采。

组建不久的忻州二人台艺术团

“我只感到汗水在背上慢慢地往下流,可我就是不敢动一下,因为我面对着那么多的镜头,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舞蹈演员曹思源一开口便说出了这番话。她那天本来是来跳舞的,可临上场前,导演安排她和其他4位演员担任“魅力评委”。对于年轻的她来说当评委还是头一回,怎能不激动?而刚刚担任忻州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的胡锁玉,说到受领任务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担心。他说:“那阵子没有想到高兴,更多是怕给咱忻州人丢了脸、抹了黑。”

说实在,承担这次主要演出任务的忻州二人台艺术团,是一支刚组建不久的艺术团队,要想用艺术的魅力,震撼“魅力12”,展示魅力忻州,靠洋的不行,靠旧的不行,只有靠土的,靠新的。那几日,正值寒冬腊月,临近年关,所有参演的人员忘却了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

年过半百的王东占,是一个地道的河曲人,在西口古渡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熏陶下,他懂得了什么是本土艺术。他不仅笛子吹得好,而且编曲也是一流的,那几日,他把自己硬是关在宿舍里搞创作。饿了吃碗方便面,渴了喝口凉开水。爱人病了,家里的水管冻裂了,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去,但他只有3个字:“回不去”。

高玉章是团里的台柱子,身患气管炎多年,一到冬天几乎喘不过气来。为了配合央视拍好外景,团里重点保护他,特意租了辆车,负责他的接送任务。从忻州到原平,从原平到定襄,顶着凛冽的寒风,围着点燃的旺火,他一遍又一遍地打着“四块瓦”(一种民间乐器)。

八音会是忻州原生文化中的瑰宝,卢补良(小狗)是忻州八音会的领军人物,每年腊月是他最忙的季节,也是收入最丰厚的时候,谁家娶媳妇,办丧事,少则大几百,多则上千元雇他去热闹。然而为了把二人台吹得更响更亮,他和他的农民“吹鼓手”们舍弃了这一切。他说:“把大红灯笼挂进央视,值得!”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那段时间,演职人员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为了把精湛的艺术奉献给全国的观众,他们对每一个节目的细节,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都是精雕细琢。正是凝聚了这股精、气、神,他们才把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到央视“魅力12”。

“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门前,风刮纱灯陀螺螺转,越刮越转越好看……”2005年3月2日晚,这一组精彩的演唱,博得了不少观众的交口称赞。

一位现场担任录音的师傅,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握着二人台艺术团导演邢满锁的手说:“真没想到二人台的音乐旋律这么优秀,我几乎陶醉了。”

那一晚,来自黄土地的汉子、媳妇、姑娘们表演的轻松洒脱,光彩照人,红红火火。尽管二人台《挂红灯》在央视“魅力12”播出已有半个月的时间,但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几位来自四川的观众,给忻州市文化局来信说:“节目大气高雅,内容饱满,民族文化丰厚,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忻州。”

没有启动资金他们集资救团

忻州二人台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枝艺术奇葩。央视“魅力12”所展示的以灯为主的忻州二人台艺术,让人们从视觉、听觉真实地感受到了二人台的喜庆和热烈。忻州西部特有的地理环境、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孕育了这种文化,也见证了这种文化。她和忻州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她和忻州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她和忻州的历史联系在一起。那首传唱了多年的二人台经典《走西口》,“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也实在难留,止不住的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缠绵凄苦、如泣如诉,曾使多少人如痴如醉,又曾把多少人带入了漫漫的西口路。然而,曾几何时,当年唱走西口的演员,纷纷沿着昔日的西口路流向了他乡,其中就有上世纪70年代享有盛誉的王掌良、苗俊英等。有不少老艺人不无痛心地说:再这样下去,忻州二人台迟早要绝种的。

为了不让二人台这一原生态文化随风而逝,忻州的文艺工作者们,背起行囊来到了田间地头,沟壑山坳,找寻老艺人和老歌舞;忻州的民歌手们一个一个又活跃在城乡的舞台上。他们抢救、传承和延续着这说不尽、唱不完的二人台。尽管有几多艰辛,但还是走到了今天,走出了忻州,走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当我们来到忻州二人台艺术团采访时,再一次被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所折服。

忻州二人台艺术团的前身是忻州市文工团。前几年由于诸多原因,人才走了,人心散了,单位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去年,忻州市从文化立市,振兴二人台艺术出发,决定成立二人台艺术团。之后,歌声、笑声、音乐声又响起来了。

由于基础较差,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启动资金,他们就集资救团。团领导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集资。不是党员的白贤良被大家的精神感动,也集资了1000元。你一笔,我一笔,一下凑了3万多元。事实上,从建团到现在,仅团长胡锁玉就垫资8万余元。8万余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但他是个乐天派,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二人台的前景肯定广阔。在团领导的带动下,全体演职人员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没有服装就东凑西借,没有乐器,先把自己买的拿出来用。就连磁带、手绢等也是演员自己先垫上钱买下的。单位没有宿舍,年轻演员招进团里后只好七八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

15岁就学唱二人台的歌唱演员郭文华,家境比较贫寒,在省城上学期间,每年的学费,都是靠打工挣下的。到了艺术团只能领到每月180元的生活补贴,条件艰苦,生活简朴,刚来团里真有点后悔。但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演职人员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她,使她更加热爱二人台艺术。这次她平生第一次走进央视,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脸,她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使命和责任。导演邢满锁,演过小品,唱过戏,现在还办着艺术学校,是一位痴迷于二人台艺术的特殊人物。为了研究和挖掘原生态的二人台,他宁愿少吃少穿,节省下钱来买二人台的光盘和磁带,现在足足收集了有200多盘。作为导演,每到演出之时,他就静静地坐在剧场一角,全身心感受着观众发自内心的激动。那一刻,是他最惬意的时候。

首次在国家媒体推出忻州专题

团长胡锁玉介绍说:“艺术团尽管组建不久,尽管还有诸多困难,但在忻州市有关领导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团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无私、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经过央视‘魅力12’的展示,更使这种精神得到了新的历练。”事实正是这样,进京的演职人员为了节约经费开支,有的坐班车,有的坐火车硬座赶到北京。他们一夜未眠,下车后就赶着排练、录音、化妆。下午进场时,又在中央电视台的门前等了一个多小时,演员的头发被风吹乱了,化好的妆也变淡了,一些同志还感冒发烧。然而一进演播大厅他们就精神饱满,很快进入了角色。60分钟的节目,成功地把忻州的魅力,忻州的精神,忻州的艺术,挥洒到了全国的观众面前。

我们应该感谢黄河之滨的这一方厚土,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了忻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感谢太行山下的这一群勤劳善良的人民,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口传身授,传承了这一文明火种。忻州市委副书记杨增武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活动借国家媒体,推出忻州专题,在忻州还是第一次,这对我们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忻州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整理忻州地方的文化资源,逐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产品,让全国人民了解忻州,接受忻州。”忻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如璧高兴地说:“魅力12展示了忻州人的魅力,二人台反映出了忻州人的精神风貌,忻州人又将自己的大红灯笼挂在京城,意义非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挂红灯》演出现场之二。

《挂红灯》演出现场之三。


扯蛋

难过

支持

鲜花

超赞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